他向孙权说了一句话,吓得曹操连笔都握不住了
演义小说往往会有着许多虚构的成分,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在小说中的配角为了衬托主角,很多时候都会被强加一些负面形象,而真实记载的人物可能并不是小说中描写的那样。
一提起鲁肃,人们总想起那句歇后语:鲁肃上了孔明船——尽办糊涂事。无论是在小说《三国演义》还是《赤壁》等诸多影视作品中,鲁肃都给人一种忠厚老实、毫无主见,跟在周喻和诸葛亮后面唯唯诺诺甚至被他们戏弄的形象。
其实,鲁肃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吴书》曰:“肃为人方严,寡於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鲁肃能得到孙权的赏识,在于他提出了东吴日后发展总体框架。鲁肃认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立江东,以观天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表面上是在征讨刘备,实则意在孙权。孙权部下多惧曹军势力,是降是和,大家莫衷一是,关键时刻,又是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最终,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此后,孙权愈加倚重鲁肃,把他称作自己的邓禹。
赤壁之战后,刘备派人谒见孙权,请求借荆州。当时,吕范等将领劝孙权设法扣留刘备,周瑜在外地,也上疏陈说此意。唯鲁肃从全局考虑,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以孙刘联合,共同抗曹。鲁肃对孙权说:“您固然神武盖世,但曹操的势力太大了,我们刚刚占有荆州,恩德信义尚未广行于民众,如果把荆州借给刘备,让他去安抚百姓,实是上策,这样一来,曹操多了一个敌人,我们多了一个朋友。”孙权同意了鲁肃的主张。曹操闻孙权借荆州给刘备的消息时正在写信,鲁肃这番极有远见的话,让身经百战的曹操震惊之下,落笔于地。
周瑜病危,写信给孙权,推荐鲁肃代替自己。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当即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替周瑜统领部队。时鲁肃与关羽邻界统兵,疆土犬牙交错,多次发生摩擦。鲁肃顾全大局,总是以友好的姿态安抚双方。刘备平定益州后,孙权请刘备归还荆州中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不肯。孙权派鲁肃率领一万人屯守益阳,和关羽对抗。鲁肃为了大局,邀请关羽相见,提出各自将兵马布置在百步以外,只有将军们各带单刀赴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单刀赴会”,后人却将其记载于关羽头上。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病逝,享年四十六岁。孙权亲为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鉴于鲁肃在东吴政权创立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孙权称帝登坛祭天时对公卿们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三国志·鲁肃传》)。
在曹、刘、吴三家鼎立纷争的局势中,唯独鲁肃始终不渝地坚持孙刘联盟,这是因为他看到了联盟的维持与巩固,关系到江东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这是他目光远大的过人之处,也是孙权、周瑜、吕蒙、陆逊不如鲁肃的地方。
鲁肃在军事方面可能稍逊风骚,但作为政治、外交方面他在东吴出类拔萃,也是东吴唯一能称得上战略家的人。曹魏强盛难以撼动,只有走联刘抗曹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他终生不渝地坚持这一战略方针。《三国演义》把鲁肃塑造成一个忠厚而略显平庸的长者,成为诸葛亮和周瑜之间斗智的陪衬,这是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性的。鲁肃死后,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孙刘联盟完全破裂,而蜀、吴也最终被各个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