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龙城之战是大汉对匈奴的首次胜利 是汉军反击匈奴胜利的第一战 为什么其他三路都失败了唯独卫青一路取得了胜利呢?

公元前129年,匈奴入侵上谷郡。汉武帝亲自部署战略计划,分派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最终只有卫青一人取得了胜利,斩首700余人,虽说战果不是很大,但是这毕竟是汉王朝对匈奴的首次胜利。为什么卫青能取得胜利?

汉朝一直是咱们中国人心中历代王朝军功鼎盛的代表,而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汉武帝手下的甥舅组合——卫青、霍去病。其中,卫青负责上半部分,霍去病负责下半部分,最终二人一道结尾,完成了这场大戏。

任何伟大的故事都是一步步发生的,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武帝对匈奴反击的第一战——龙城之战。在说这次战意之前,要先说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那就是马邑之谋

这个事情如今被提及的次数并不太多,大家的印象中,似乎武帝一开始就想着派卫青这样的新锐将领带领奇兵远赴大漠做战。这种想法是以结果推倒过程,其实武帝最开始有反攻匈奴计划的时候,还是没能完全跳脱出固有的作战思路的限制。

他认为汉军的优势在于阵地攻防,而匈奴军队的优势在于骑兵的运动能力。所以武帝希望能将匈奴大军吸引出来,到汉军预设的阵地上聚而歼之。而选中的这个预设战场,就是马邑。为什么挑选马邑呢?

一个是马邑周边地形相对狭窄,利于埋伏作战,一旦匈奴进入包围圈,而汉军的兵力又足够的话,有很大把握全歼敌军。还有一个原因是马邑一直是匈奴觊觎的城池,所以如果以马邑为诱饵,匈奴上当的概率非常大。

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匈奴单于喜欢独自领兵作战,占领马邑这么大的诱惑,他一定会亲自前来,到时候如果得手,可以对匈奴的单于来一个斩首行动最初这个思路是一个叫王恢的将军献上的,武帝一听觉得靠谱,当下一面派王恢找人去实施战略欺骗,另一方面着手调动军队。

于是王恢就找了马邑城的商人假装去投奔匈奴人,约定一个时间由匈奴人出动大军,前去接收马邑城。同时,武帝也调动到了32万大军,由李广等汉军老将带领,埋伏在马邑城外,只等关门打狗。

如果这个计划成功,那估计后面很可能就没卫青霍去病二人的戏份了,然而,功败垂成,匈奴大军已经到了马邑附近,单于看出了端倪,撤退了,这个计划无疾而终。武帝痛定思痛,觉得这种计划好是好,但是费时费力不说,牵扯到的人太多,任何一个人出点纰漏都会导致失败。武帝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要靠汉军的骑兵,主动出击。

此外,这一战也暴露了汉军老将们有些拘泥于在中原大地作战的经验习惯,如果想要革新战法,必须要用新锐将领,武帝于是准备使用自己的小舅子卫青。大汉以军功立国,外戚们想在长安城作威作福可以,但是想在军队内部获得认可,也得一步一步积累战功。

卫青一直跟在武帝身边作侍卫和参谋,武帝想把他推上去为将领,也得一步一步来。而战机很快就来了,匈奴一边,在马邑差点被包饺子,内心愤怒可想而知,在边郡疯狂报复,武帝于是令旗一挥,四路大军,出兵匈奴。

因为是第一次主动出击,汉军此次兵马出动并不算特别多,一共四万人,每路一万,分别由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卫青四人统率。武帝下令,这次是对匈奴的报复性进攻,没有绝对的战略目标,大家进入匈奴境内后放手打就是了。

这种新战法之前没玩过,李广在内的几位老将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公孙贺不敢深入草原,在匈奴边境上旅游了一圈,回去了;公孙敖一不小心撞进了匈奴大军中,一路拼杀,战死七千人;李广最惨,被匈奴人多支部队包围,全军覆没,自己都被俘虏了,幸好凭着自己的身手逃了出来。

武帝看着这三路的败报,内心郁闷可想而知,前次诱敌深入失败,此次主动进攻也这么不顺利,跟匈奴作战难道就没得打了?不,他的小舅子卫青表示,匈奴并非不可战胜。卫青不像其他三路将领那样,武帝说了没有绝对的战略目标,自己的行军路线也就随意而为,他找来向导翻开地图,找到了一个绝佳的进攻地点,那就是龙城。为啥龙城这么合适呢?

一方面,这里是匈奴人祖宗圣地,祭天的地方,这个地方一定有匈奴的守军,但是这里远离匈奴边境,人马一定不会非常多,自己只要能到达龙城,打起来一定占便宜。通过骑兵机动优势,避开一线的防御主力,深入地方境内打运动战。

这原本是匈奴人的特长,而不是中原军队的作战习惯,但是卫青没在中原打过仗,也就没有被老战法所限制自己的行动。一切不出卫青所料,他成功到达龙城,匈奴守军只有七百人,那不用说了,全部歼灭,然后一把火把龙城烧了。

原本被三路败报搞得郁闷的汉武帝,接到卫青的报捷文书,那是非常开心啊,你们看看,还是我的这个小舅子最棒吧,啥都别说了,给卫青立刻封侯,然后以后对匈奴作战就交给卫青了。大汉将星,就此开始了自己辉煌的戎马生涯。

龙城并非是特指一座城,而是做为祭坛而存在,跟随着匈奴主账一起迁移。我们都知道匈奴是一个随着季节变化而迁徙的民族,并没有固定的城市。龙城作为一座祭坛就是为祭天而存在的,跟匈奴首领的主账一样,是匈奴的“国都”。但是匈奴又是一个比较懒得民族,因此龙城的位置一般距离匈奴边境不会很远。

汉武帝时期,由于内忧的平定,加上励精图治,国家很快便昌盛起来,经济空前繁荣。而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预示着反击匈奴的时机成熟了。汉武帝六年冬天,匈奴再次挥兵南下,准备同过去一样再对中原人民进行掠夺,然而局势悄悄的发生了变化。这次出征的将领中有刚刚出头的卫青。

历史上这样记载: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这次出征的大军分为四路开拨,从不同的路线北上抗击匈奴。

虽然这是卫青的首次出征,但卫青确实是一个军事天才。他细细地分析了匈奴的情况之后,得出匈奴由于长途奔波和攻城掠夺,已经导致大军非常的疲惫了;而且大军全部出动,必然会导致龙城守卫力量薄弱。加上汉军刚刚出征,士气和军队体力都处于最佳状态,可以乘机深入匈奴心脏。

事情如卫青分析的那样,卫青带领着一万骑兵,深入匈奴腹地,直指匈奴龙城圣地,并捣毁了龙城,俘虏匈奴700余人,取得汉朝反击匈奴以来的第一场胜利。而另外三路军队,只有一路无功而返,其余两路如往常一样败退。在这样的衬托下,卫青的胜利更显得瞩目。

这次反击匈奴的战争虽然只有卫青胜利了,但是从客观的角度上分析,李广所带领的军队作为主力部队牵制了匈奴主力大军整整五天的时间,用整军覆没的代价换取了卫青突袭龙城的有利时机,这一点上,汉军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龙城之战的胜利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开启了汉朝反击匈奴的序幕。

为什么三路都失败了唯独卫青一路取得了胜利呢?

首先,这次战争是汉王朝首次使用骑兵与匈奴进行作战,其他将领对于骑兵的战术运用并不熟悉,纯粹使用步兵的战术,成了骑在马上的步兵,不能有效的发挥骑兵的作用。而卫青作为汉王朝骑兵的首创之人,负责汉朝马匹的选择、饲养,同时又作为汉武帝的亲随,常在上林苑锻炼骑兵战术,所以说卫青在这次战争中是有战术基础的。

其次,卫青在此次作战中选对了进攻目标,匈奴作为游牧民族,时常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去,对于不熟悉草原的汉朝将领来说很难追踪到目标。卫青就选择了匈奴的圣地“龙城”,此处作为匈奴祭天的地方,自然会有匈奴人守护。所以卫青选择一个固定的地方作为目标是很正确的,带好了向导,就一定能打到这个地方。

再者,卫青作为后起的青年将军,敢于深入敌境,有执行汉武帝决策的决心,敢于对匈奴的纵深发动进攻,对出长城400里的目标发动进攻, 在匈奴境内纵横800里,开启了“闪电战”,后被霍去病得以灵活运用,并发扬光大。

最后,卫青作为骑弩出身的将军,从小身份卑微,所以他本人比较体恤下属,与士卒同甘苦,能够身先士卒,士卒都愿意为其效力。自然他所布置的战术任务,士兵们都会去认真执行。这样取得胜利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