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弘化公主的传奇人生
大唐时期为了维持边疆的稳定,与外邦进行了一系列的联姻,最著名的要数文成公主了,不过与外族联姻这件事的第一个公主,是大唐的弘化公主,这也成全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瑶水诞德,巫山挺神;帝女爰降,王姬下姻。燕筐含王,门牖题银;珈珩梓为,轩佩荘麟。与善乖验,竟欺遐寿;返魂无尘,神香徒有。婺彩潜翳,电光非久;睑碎芙蓉,茄悽杨柳。牛岗辟壤,马鬣开坟;黛柏含雾,苍松起云。立言载笔,纪德垂薰。颠承荣于不朽,庶传芳于未闻。--《弘化公主墓志铭》
(图)大周故西平公主墓志,弘化公主也叫光化公主,武则天时,改封西平大长公主。
甘肃省武威市城南20公里的新华乡青嘴喇嘛湾,是一个层峦叠嶂,水波荡漾,风景如画的地方。从清朝同治年间以来,人们才逐渐发现,在这里的山岗上,原来竟坐落着一处唐代吐谷浑慕容氏墓葬群,而更不可思议的是,大唐的和平使者弘化公主也葬于此地。弘化公主18岁远嫁青海吐谷浑,76岁逝于宁夏,她的墓地为何却在武威?她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历程?她的墓葬又是如何被发现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界限,打开尘封的历史之门,去回味那段埋藏了1300多年的如烟往事。
一 奉命和亲,远嫁青海
吐谷浑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原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后西迁。唐朝建立之初,吐谷浑统治着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他们联合西突厥,经常侵扰唐的边境,袭击来往商人,累为边患。635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将军李靖等率军进击吐谷浑,吐谷浑兵败,首领慕容顺率部归唐,被封为可汗、西平郡王,至此,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
慕容顺死后,年幼的诺曷钵成为吐谷浑首领。636年,诺曷钵入朝请婚,唐太宗为团结吐谷浑,巩固西部边疆,决定采取和亲政策,便答应诺曷钵的请求,允诺将宗室之女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
弘化公主,也叫光化公主,陇西成纪人,622年出生在大唐王朝宗室之家,自幼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贤明聪慧,知书达理,“孕彩椒房,含辉兰阃。”其墓志铭序言中这样写道:“诞灵帝女秀奇质于涟波,托体王姬湛清仪于桂魄。公宫秉训沐胎教之宸猷,姒幄承规挺璇闱之睿敏。”可见对她的评价之高。
(图)南北朝时期的 吐谷浑 版图(箭头位置所示)
640年,弘化公主奉唐太宗之命,在左骁卫将军、淮阳王李道民及右武卫将军慕容宝等的护送下,进入吐谷浑王城伏俟城(今青海湖西),与诺曷钵完婚。弘化公主是大唐嫁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第一位公主,就这样,年仅18岁的她,带着和平使命,离开了故乡,走进了吐谷浑,过起了“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庐帐为室,以肉酪为粮”的游牧生活。
弘化公主嫁到吐谷浑的第二年,就经历了一次政治危机,险些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641年,吐谷浑丞相宣王掌握了政权,“阴谋作难,将征兵,诈言祭山神”,欲阴谋袭击弘化公主,将她和诺曷钵劫持投降吐蕃。诺曷钵得知后率轻骑逃至鄯善城,不久宣王兵败,内乱平息。但吐谷浑国内依然人心惶惶,为了安抚人心,唐太宗命人持节抚慰吐谷浑民众。有了大唐的鼎力支持,吐谷浑迅速安定下来,从此,吐谷浑每年派使者向大唐王朝进贡。弘化公主作为和平使者,促进了唐与吐谷浑人民的友好往来。
653年,在吐谷浑生活了13年的的弘化公主请求入朝省亲,唐高宗派左骁卫将军鲜于匡济前往迎接。11月,弘化公主和诺曷钵到达长安,朝见了高宗。弘化公主是唐代外嫁的十几位公主中唯一回过长安的公主。后来,吐谷浑为了与大唐结成世代的亲戚关系,让诺曷钵的两个儿子又迎娶了唐朝的金城公主和金明公主为妻。吐谷浑王室与大唐王室结成世代姻亲关系,成为民族团结的一个典范。
二 国破家亡,逃奔凉州
但当时吐谷浑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经常要与南边的吐蕃周旋,甚至兵戎相见。弘化公主下嫁诺曷钵,引起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的妒忌,638年8月,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以吐谷浑王离间唐与吐蕃联姻为借口,北攻吐谷浑。640年,唐太宗李世民答应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由于唐太宗处置得当,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和亲后奉行对唐和好政策,吐蕃也将公主嫁与吐谷浑王诺曷钵,双方结成甥舅之国。因此,从641年开始,唐朝、吐谷浑、吐蕃三方和平共处,相安无事。
(图)松赞干布(617-650年)
但好景不长,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大权掌握在大臣禄东赞手中,吐蕃开始向四周扩张,首当其冲的便是吐谷浑。663年5月,吐蕃与吐谷浑因相互攻击,各遣使向唐求援,唐高宗都没有同意。此时,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因犯罪逃往吐蕃,泄露吐谷浑真实的情况,于是禄东赞出动精锐之师,乘虚进攻,大破吐谷浑,至此吐谷浑亡国。史载“吐谷浑自晋永嘉之末,始西渡洮水,建国于群羌之故地,至龙朔三年为吐蕃所灭,凡三百五十年”。41岁的弘化公主和诺曷钵率残部几千帐经过长途逃亡,来到凉州南山,暂时安居下来。
弘化公主没有想到,在远嫁吐谷浑23年后,竟然成为了亡国亡家之人。他们在凉州这个缓冲之地居留了9年,等待了9年,希望有朝一日能收复失地,恢复故国。因此,在凉州的9年之中,弘化公主及所有逃难到此的吐谷浑部落每天都在失望与希望中煎熬。凉州美丽的南山风景也给她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影响,也许,就在那时,她把凉州南山当做了自己最终的归宿之地。
三 复国无望,徙居灵州
670年,为了牵制日益向西域扩张的吐蕃,也为帮助吐谷浑部回归故地,唐朝派薛仁贵率军出击河源地区,但大非川一役,唐军大败,最终使吐谷浑依靠唐朝力量恢复其势力的希望破灭。从此,吐谷浑作为一个部族,散居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地,再也无力复国。在此情况下,弘化公主及诺曷钵上书唐朝,希望迁居大唐内地。
(图)唐朝时期的吐蕃版图
但唐朝仍然希望吐谷浑回到故地,以遏制吐蕃,于是在672年,将吐谷浑国王诺曷钵和弘化公主迁到鄯州(今青海乐都)大通河之南。但吐谷浑部落 “畏吐蕃之强,不安其居”。无奈,唐高宗又将其徙于灵州境内(今宁夏灵武县南),设安乐州(今同心县东北韦州),以诺曷钵任刺史,由其自治管理。辖境为今宁夏河东中宁、同心、盐池三县部分地区。安乐州者,意为“欲其安而且乐也”,本意就是让吐谷浑部族和弘化公主在这里安居乐业。
此时的弘化公主已经50岁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已经让她憔悴苍老了许多。但她没有向命运妥协,依然全力协助诺曷钵励精图治,建设新的家园。688年,与弘化公主相濡以沫了48年的丈夫慕容诺曷钵因病去世,其子慕容忠继位,被唐王朝加封为青海王。66岁的弘化公主继续辅佐慕容忠治理安乐州。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改封弘化公主为大周西平大长公主,并特赐弘化公主为武姓,但此时的弘化公主已经是一位68岁高龄的老人了。
四 归葬凉州,扑朔迷离
公元 698年5月3日,在安乐州一直生活了26年的弘化公主“寝疾于灵州东衙之私第”,享年76岁。弘化公主生前辗转奔波于各地,让人称奇,死后也充满着重重谜团,让人不解。
从武威青嘴喇嘛湾吐谷浑慕容氏墓葬群发掘出的墓志铭文中,人们惊讶地发现,就在弘化公主去世的同一天,其子慕容忠也于“灵州城南浑牙之私第”去世,终年51岁。母子二人的灵柩于第二年3月运抵凉州,同时于3月18日葬于青嘴喇嘛湾。对此,《陇右金石录》曾说:“西平公主以圣历元年五月三日薨,以二年三月十八日葬,而忠之薨、葬,皆与同日;同日而葬事所恒有,乃母子同日而死,此事之未必有,殊可疑也。”弘化公主母子二人竟然同年同月同日死,同年同月同日葬,真让人称奇,这中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已经无从知晓。
(图)弘化公主墓志盖,弘化公主墓位于武威市城南20公里的南营乡青嘴湾.
此外,弘化公主及吐谷浑慕容氏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归葬凉州?他们只在凉州南山暂居了9年,是否在那时,他们已经为自己选好了墓地?由于历史缺乏记载,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专家解释说,当时的凉州南山,离原吐谷浑中心青海较近,隔祁连山就是他们原来的领地,向东,则直通大唐。长眠在此,弘化公主既能想念她为之呕心沥血一生的国度,也能望见她再也回不去的家乡。在青嘴喇嘛湾发现的慕容氏墓葬,都是墓门向南,建于山岗之上,大有望乡之意。其次,慕容氏虽迁到了安乐州,但在凉州仍有部分吐谷浑部落在那里长期游牧。基于以上原因,凉州才成为弘化公主及吐谷浑王族慕容氏的坟茔所在地。
五 墓葬发现,流芳百世
弘化公主谢世之后,长眠于凉州南山青嘴喇嘛湾,随着吐谷浑部落的的融合与消亡,随着时间的流逝,再也无人知晓此地竟然埋葬着大唐弘化公主,她安静地在凉州沉睡了一千多年。但在一千多年之后,她的故事又被人们从古墓中挖掘了出来。
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陕西回民义军的反清斗争蔓延到甘肃,延续十年之久,导致回、汉仇杀严重,尤其凉州受害极大,为了安全,凉州当地民众纷纷入山挖窑洞避难。据说一梁姓人家凑巧挖中了弘化公主墓葬,从此打破了该墓葬的寂静。到1915年4月,该墓又被当地人掘开,发现了弘化公主墓志铭,墓志被人藏匿。武威知县唐敷容得知情况后,吩咐县商务会长贾坛(1862-1941)四处寻访,终将墓志找回,将其保存在武威文昌宫。
弘化公主墓志铭为正方形,志盖高、宽各60厘米,正中篆书“大周故西平公主墓志”;志底高宽各56厘米,文字25行,满行24字,志前题为“大唐古弘化大长公主李氏赐姓曰武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墓志铭并序”。至此,人们才知道一代名人弘化公主竟葬于武威。
此后,当地群众填塞了盗洞,使墓内公主遗骨及大批文物得以保存。后来,因为疏于管理,当地群众随意掘墓取砖,破坏墓穴,并将大批彩绘木俑及陶瓷器物扔在山下。1956年,武威县人民政府将弘化公主墓及整个慕容氏墓群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的大炼钢铁运动,弘化公主墓又惨遭劫难,为了砌炉取砖,该墓被拆得残缺不全,面目全非。1980年,武威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残存的墓葬进行了科学的清理。1981年9月10日,该墓葬群被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将《弘化公主墓志》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大唐弘化公主在吐谷浑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贡献了毕生心血。历史记载了她的丰功伟绩,她作为民族团结、和平相处的纽带和桥梁,必将留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