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 大清帝国全盛时期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清朝广州十三行的大名可谓享誉世界,作为大清的著名港口,这里每天要进行巨量的货物吞吐,造就了无数的财富。
本世纪初,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一千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十人,其中有六名中国人,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坤、伍秉鉴和宋子文。而伍秉鉴,是惟一一位凭借商业贸易成为世界首富的中国人。
据说,伍秉鉴的家产有2600万两白银。那么,他靠什么获得巨额财产?
说到这,不得不介绍一个地方--广州十三行,伍秉鉴就是十三行的领袖。
广州清代十三行。网络图
十三行商馆集中在广州城郊西南角,紧靠珠江,那里是一个繁忙的水码头。
明清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全部属于官营,委托牙行经纪,所以开设牙行的多半都能获厚利。清初的诗人屈大均在《广州竹枝词》中有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段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可见当年十三行的兴隆旺景。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粤海关设立。它名义上专管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事宜,实际上税收营生都是由十三行出面主持,承接包揽的项目,其中包括代办报关纳税,商品同购销买卖等业务。粤海关设立通商的当年,广州商人经营华洋贸易二者不分,开放海禁之处,并没有设置专营外贸商行。
翌年广东政府招募了十三家(数量并不固定)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
同年四月,两广总督吴兴祚、广东巡抚李士祯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共同商议,将国内商税和海关贸易货税分为住税和行税两类。住税征收对象是本省内陆交易一切落地货物,由税课司征收;行税征收对象是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由粤海关征收。为此,建立相应的两类商行,以分别经理贸易税饷。前者称金丝行,后者称洋货行即十三行(其实并无定数)。
1757年,大清闭关锁国,仅留广州为对外通商港口,而十三行成了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渠道。
由于垄断对外贸易,加上行商的努力经营,十三行繁荣无比。清政府也从十三行处每年的关税由起初的几十万两上升到上百万两,被称为“天子南库”。
造就了一批世界富商,其中就包括当时的世界首富伍秉鉴。
- 上一篇:时代 | 唐朝公务员一年约三分之一时间在休假
- 下一篇:吴文镕被迫自杀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