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本是三国最有条件做皇帝的人,却等了三十年才称帝,为什么?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唯有坚韧不拔之志。隐忍和韬光养晦最终厚积薄发的成功者自古就不在少数,做到了这一点的东吴少主孙权虽然没有完成统一,但能够将东吴稳固下去,在当时的局势下就已经很好了。
自始皇帝创立帝制开始,皇帝的名号对于每一位统治者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乱世尤其甚之。汉末乱世时期,袁术只不过得到块玉玺,就贸然率先称帝;曹丕继位后,也是迫不及待的逼迫汉献帝三让帝位,坐上了九五至尊的宝座;而人人吹嘘仁义的刘备,也是紧跟着曹丕的步伐,打着延续大汉的旗帜,在益州称帝建制。而有一个人,明明占尽了称帝的优势,却足足等待了三十年,才登上帝位。这个人,就是孙权,今天,我们就聊一聊为什么孙权等待如此之久才黄袍加身。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笔者说,孙权具备他人所不曾拥有的称帝条件优势。东吴之地,孙氏家族在这里统治已经历经了三世,可谓是根深蒂固,民心所向,比之袁术,孙权有足够的实力,有充实的才能驾驭得了帝位。其次,东吴拥有长江天堑,连大势的曹操都无法对其造成破坏,比之其他诸侯,孙权可是从一开始便坚守在了自己的土地,从未让他人有所侵占;三者,东吴土地肥沃,江南乃是鱼米之乡,后勤十分出色,能够支持国家展开军事行动,这也是东吴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如此多的优势,为何孙权不率先称帝,反倒是最后一个才走上大位的人呢?
孙权的行为其实是他智慧的体现,因为,东吴的实力,只是明面上看起来强大,实际上,东吴的实力对于西蜀,对于北魏,都是最弱小的。
我们先来分析东吴的内部问题。孙权虽然是名义上的东吴最高统治者,但是,东吴毕竟不是他打下来的,这块地盘是他的父亲,他的兄长拼死征战而来,这些开国的大臣班底都曾是效忠于孙权的父兄,譬如程普黄盖韩当都是孙坚的旧部;周瑜等人都是孙策的手下,当初孙策的赫赫战功能够令他震慑了老将们,稳定地统治着东吴,但是孙策去世后,孙权走马上任,孙权可不擅长打仗,因此,他只能够依靠政治手段来震慑着手下大臣们,而在早期,孙权只能够借助父兄的余威和周瑜大都督的支持,才能稳定统治,这就使得他和曹操,刘备相比处于先天的弱势。
曹操起兵之后,都是自己一手打造的班底,不仅忠心耿耿,还有许多家族成员来辅佐曹操统治,因此到了曹丕接班,魏国也丝毫没有不安的迹象。而刘备虽然稍弱一些,有两套班底,一套的曾经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元老,一套是益州荆州的新晋班底,但是刘备借助皇室宗亲的名号,使得两套班底都对其忠心耿耿,即便到了昏庸的刘禅,这两套班底也没有异心。所以,孙权称帝最迟的原因之一就是,内部的不稳定使得他需要花大力气整治,不敢贸然出头。
再者,就是外患。东吴后方看似稳固,实际上存在严重的民族问题。这个民族问题的源头就是山越人。曾经笔者也写过一篇文章阐述山越人对于孙权集团的威胁之大,因此这里也不多说。山越人是不是对东吴实行掠夺,大大削弱了东吴征伐的军力,而利用地形进行藏匿的山越人,也让东吴前来围剿的大军吃了不少苦头,所以,孙权称帝最晚的原因之二,就是耗费了极大的军力在处理民族问题之上,直到曹丕刘备相继称帝之后,孙权才慢慢地稳定了民族争端,才能去考虑称帝的大事。
最后,称帝最晚,实际上这是孙权极高的战略体现。东吴作为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一方,不能够一味地联刘抗曹,因为坐大了刘备,对孙权并无过大的好处,而强大的曹操依旧需要联合刘备才能使得孙权不被其吞并。
因此,始终保持名号上的低调,就有利于孙权在联刘抗曹和联曹抗刘的两面互换。举个例子,赤壁大战,孙权就需要联合刘备来抗击曹操,才打败了大势的曹操;而荆州一役,关羽变成了强势的一方,孙权就联合曹操去夺取了关羽镇守的荆州。之后,刘备举倾国之兵来复仇,孙权又依附于曹丕,才能分散刘备的兵力,让其不能全心攻击孙权;最后,孙刘又重新联合,对抗强大的魏国。就是这样不断的变化盟友,不断地寻找战机,孙权才完成了对荆州的攻占,才能在三国之中游刃有余的生存下来,这是博弈的智慧,这是战略的先进,因此,孙权称帝最晚,也是出于战略的考虑。
统治者每做一件事,都有其自身的考虑,他们往往考虑到一些我们想不到的地方,因此在我们看来,他们的决策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因此,针对于政府的决策,我们不应该急于否定,而是且观优劣,再行评价,这样,才能够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