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铁”与城市繁荣
自古以来交通就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交通发达,商业繁华,就一定是繁华富庶的。
本文将回顾历史上因交通便利而兴起的超大城市的繁华往事。
运河杭州段,拱宸桥畔的夜景
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北起京城、南到杭州的大大小小的东西走向的自然河道,形成了以运河为中轴线的水上交通网。纵横交错的水路通道,无一不成为商人商帮转贩货物的重要商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熙熙攘攘的运河沿线不仅成为商人逐利的舞台,也带动了运河沿岸的繁荣。
济宁商帮
山东是孔子的家乡,重义轻利、重农抑商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山东人的理念。明中叶以前,山东人很少经商,此之后,经商的山东人陡然增加,鲁商也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这与运河的开通不无关系。
在很长的时期内,运河是一条皇宫朝廷的专用线,老百姓称之为“供河”或“运粮河”。政府每年要把几百万石的粮食从江南运往京城,到了宋朝后期,政府为了减少漕运的费用,降低那些运粮官兵的薪水,同时为补偿他们的经济损失,便允许那些运粮的官兵们干点“私活”,准许其官船捎带一定比例的土产沿途交易。这个规定在明清之后被沿袭,从此这条“供河”很快变成了一条促进商品流通的运输大动脉。
从元代开始,济宁就因其居于“运河要害”之地成为运河的管理中枢,被称为“中国运河之都”,有“济宁通则全河活,济宁塞则全河停”之说。
济宁段为运河的“河脊”,南北船只经过济宁,必须落帆停船等候过闸,有的货船准予就地卸货转销各县,济宁因此成为当时最繁忙的河港和北方最大货物集散中心。元明清三代的济宁,朝廷关注,重臣驻节,百官聚集,成为运河全线的政治中心。由此,济宁商贾云集,樯帆林立,两岸货物堆积如山,发展成为一个“车马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
运河兴盛后,济宁人纷纷卷入这场“舍本逐末”的商潮,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经商理念的济宁商帮。济宁商人精明强干,善于竞争。在清代,晋商在山东势力最大,几乎垄断了运河区域的城乡市场,而只有济宁是个例外。道光年间的包世臣曾说:“山西商人利债剥变天下,济宁独不能容”。
济宁商帮的龙头老大当属亦官亦商的孙玉庭。玉堂酱园原是姑苏人戴玉堂在济宁开的一家酱菜铺子,嘉庆年间,济宁富商冷长连和官吏孙玉庭联手将其买下,定名“姑苏玉堂”,又名玉堂酱园。其技术沿袭戴氏,规模和品种不断扩大,清后期玉堂酱园的小菜曾作为贡品入宫,慈禧太后品尝后,连连称赞:“真是京省驰名、味压江南!”从此,玉堂酱园在京城及大江南北名声大震,逐渐发展成为兼营酒、粮油、药、糕点的综合性商贸企业,甚至还开设钱庄。
天下之盛,扬为首
今日的京杭大运河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这句诗中的瓜洲即位于扬州。扬州临长江北岸,是运河与长江相汇的“交点”。从唐代起,国内外商人们就沿着运河来到扬州,唐代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在唐代诗人眼里,更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清代以后,扬州又有“盐商兴、扬州昌”之说。扬州盐商富甲天下,而其巨富则是利用清朝政府给予他们的特权——盐引制,通过垄断经营、贱买贵卖等手段取得的。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扬州盐引销售量152.96万引。一引盐在海滨是0.64两白银,运到扬州来以后,加上运费、盐税,达到1.82两左右;从扬州运到东南六省(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浙江),零售价10两左右,价钱翻了10倍不止。扬州盐商每年赚银1500万两以上,上交盐税600万两以上,占全国盐课60%左右。这一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全世界的32%,扬州盐商提供的盐税就占了全世界8%的经济总量。
在这些盐商中,最为显赫的当属“以布衣上交天子”的江春。
江春因其“一夜堆盐造白塔,六次接驾乾隆帝”,而被称为 “天下最牛徽商”。传说有一次乾隆在扬州瘦西湖游览,船到五亭桥畔,忽然对陪同官员说:“这里多像京城的北海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当时接待皇帝的江春听到了,连忙用重金贿赂皇帝身边的随从,请他绘出京城白塔的形状,连夜赶造。第二天,乾隆皇帝再游瘦西湖,来到昨天经过的地方,忽然见到一座白塔巍然矗立在眼前,大吃一惊。当左右的人将江春连夜建塔的事告诉皇帝时,乾隆不禁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让皇帝都为之惊叹的盐商亦以奢侈而闻名,清中期的扬州盐商黄泰祥家里养的鸡只吃人参;另一对盐商夫妇吃饭,要预备十几桌上百样菜品,不摇头就留下,摇头就搬走,从头到尾都摇头,就得重新开发菜品。有的盐商家中蓄养数百匹马,每匹马的日花销量就是数十金。还有一盐商,花三千金将苏州的不倒翁全部买尽,置于河中,河流都被堵塞了。更有一则故事说,一个穷书生娶了盐商的婢女为妻,书生要妻炒一盘寻常的韭黄肉丝,妻子笑笑说,怕你这穷书生吃不起。原来按她看到的做法,要用十只猪的脸肉切成丝方能做一盘韭黄肉丝,可见其奢侈至极。
细若发丝的文思豆腐
扬州是被运河和商人改变的城市,盐商的消费带来了整个城市的繁荣,他们是“为拉动城市内需”买单的人。正如雷晓宇在《扬州盐商传奇》一文所说的那样:“盐商喜欢优美的居住环境,于是形成了成熟的园林建筑市场,养活了大批的花匠、瓦工、木工;盐商喜欢灯红酒绿,于是扬州出现了发达的戏曲艺术和戏院;盐商喜欢山珍海味,于是出现了淮扬菜系和名厨;盐商喜欢悠闲,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茶馆和澡堂。盐商喜欢逛妓院,妓女又好打扮,于是扬州出现了香粉业。”
不过,盐商也并不只是附庸风雅之人,他们有的是品位极高的艺术鉴赏家,有的醉心学术、嗜书如命,盐商们催生了扬州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京剧的形成、“扬州八怪”、“丛书楼”……这些由盐商资助或扶植的东西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史。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隋唐时期运河示意图
杭州是大运河的终点,唐代开始,从福建、广东、浙南、浙东等地来的商人都得通过杭州沿运河前往北方,使其“富兼华夷,百事繁庶,地上天宫也”。
古城苏州,因京杭运河而成为万商云集的天堂。又因苏州湖光山色、玲珑清秀,所以许多达官贵人,富商大贾,都在这里筑宅院,修园林,颐养天年,从而造就了独特的苏州园林。
苏州不仅是达官贵人的休养之所,也成为每一个寻求梦想的人施展才能的舞台。
施复夫妇是嘉靖年间苏州盛泽镇人,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靠缫丝织绸过日子。他们织出的绸缎光彩润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掌有数千金的大户。他们靠自己的手艺和勤劳成为中国最早的“资本家”。
在苏州还有一个“一文钱”的故事:有甲乙两位徽商来苏州贸易,两人因各恋一妓女而将钱财挥霍一空。很快便沦落为乞丐。一天晚上,两人就地燃火,相对唏嘘。甲摸出仅存的一文钱要扔掉,乙急忙拿住说:“我有办法了。”不一会儿,乙徽商怀抱竹片、草茎、破纸、鸡鸭毛等物归来。他鼓动甲徽商和他一起用一文钱买来的面粉,索水调浆,将草缠竹片上,蒙上纸,再遍粘鸡鸭毛,一共做了二三百件栩栩如生的各种禽鸟纸玩具。
待天亮,甲乙两人各携这些禽鸟纸玩具至玄妙观叫卖,不想大受市民欢迎,很快售卖一空。他们再用这一文钱赚来的钱,添购各色纸张,拾来鸡鸭毛羽,以肖人物花草等状。不到两年,两人便积资数万。为不忘此店所本,他们所开布店即以“一文钱”命名。从此,“一文钱”名扬苏州。
天津,大运河载来的城市
民间有“天津是大运河载来的城市”的说法,道出了天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运河、没有漕运,就没有天津的形成、兴起与发展,运河是天津的“母亲河”。
金海陵王迁都中都(今北京)后,为保障首都吃粮,每年有大批漕船经运河从河南、山东、河北运往中都。这样,在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就成为漕运的重要枢纽。为保证漕粮能安全抵达中都,金朝在北运河的武清(今天津武清区)和南运河的柳口(今天津西青区杨柳青)派驻了“巡检”,并在三岔河口一带设立了直沽寨,派有正、副都统率兵戍守。
进入明朝,朱棣定都北京后,设立了天津卫,此时由于京杭大运河已全线开通,海漕从此改为河漕。南方的粮船可以从南运河到达三岔河口,在这里换船后,经北运河将粮食运往北京。每年经运河运往北京的漕粮达五六百万石。明清时期漕运的兴盛使天津出现“商业区发达,水陆云集,车樯如织,店铺林立”的繁荣景象。
津商中最有名望者当属芦盐巨商查日乾。查氏善于经营,他在获得政府的盐引后,通过夹带私盐等方式而暴富,成为天津首屈一指的富豪。查日乾发家后,与其子查为仁修建了被人们誉为“中国四大私家园林”之一的水西庄。水西庄地处南运河畔,查氏父子广交天下文人雅士,吸引了大批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在此聚汇,很多文化人还长期在此居住,如画家朱岷、石涛等。水西庄因其名气而引起了乾隆帝的关注,他曾先后四次驻跸水西庄,并留下御笔诗三首。2001年,查日乾的后人金庸先生到访并题诗一首“天津水西庄,天下传遗风。前辈繁华事,后人想象中”。
运河流经的地方,使得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小集镇,就像发酵的面团一样膨胀起来,发展成为一个个繁华的都市。洛阳、开封、商丘、郑州、杭州、苏州、无锡、常州、扬州、淮安、徐州、济宁、临清、沧州、天津、北京,就像一串明珠,一条运河关乎了这么多城市的发展。有的城市繁华虽已落幕,但运河印记却已融入到这些城市的血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