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土争锋如何影响晚清国运?
在清朝变为人尽可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前,欧洲的一场多方大国之间的战争突然爆发,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预热,参战的多个国家均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殊不知,这一场战争,竟然对远在亚欧大陆另一端的大清帝国造成了很大影响。
由艾瓦佐夫斯基绘制的表现锡诺普战役的油画, 1853年11月, 俄国海军在史上首次使用爆破弹代替实心弹, 在黑海南岸的锡诺普全歼土耳其舰队, 完全掌握黑海控制权
在遥远的欧洲的战争,对大清帝国的影响是清朝统治者始料未及的。1853年10月4日,日薄西山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出人意料地向俄罗斯宣战。这场战争不久就转变成一场多方参与的国际战争,另一对宿敌英法居然组成了联军,加入土耳其一方对俄宣战,史称“克里米亚战争”。这是两次世界大战前,唯一的一场欧洲大国悉数卷入的战争。
彼时的英国,曾经向中国政府提议建立中英同盟,共同对抗俄国。但是,大清帝国正与太平天国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无暇顾及如此遥远的大国博弈。1854年,交战双方在靠近中国的堪察加半岛发生激战,引发大清国的高度关注,令黑龙江驻军查清“一体严防”。
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战败,从黑海南下无望,向东扩张,成为其唯一的选项。与俄罗斯在某种程度上被迫东扩不同,赢得了克里米亚战争的英法联军,在东方再度联手,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首都北京。
在俄罗斯越来越积极地向东扩张之中,刚刚统一的德国,为了避免和法、俄两国陷入两线作战,也积极鼓励沙俄向东扩张。对于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英国来说,要继续有效遏制俄罗斯,其焦点就在东方:扶持中国成为反俄战略盟友,乃是当务之急。
吊诡的是,赢得了克里米亚战争的英国,突然之间放松对俄罗斯的盯防,为期足足20年。英国这一韬光养晦的核心,在于致力于巩固英国在中亚地区的势力范围,主要是与印度接壤的周边小国。
提出这一政策,其根源在于英国依靠武力捍卫帝国的成本越来越高,试图进行新的尝试。这一政策推行20年,英国确实得以巩固了在印度的统治,但是,其代价相当高昂:在英国的“无为”之下,俄罗斯终于完成了对中亚三国浩罕、布哈拉、希瓦的征服,占据了高达390万平方公里的中亚腹地,对英属印度的北疆构成了严峻的威胁;同时,也在中国新疆和东北前后侵占了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成为东北亚大国博弈的重要参与者。这些对英国全球战略构成了严峻的威胁。
1874年,英国保守党政府上台,立即废除了韬光养晦的“精明无为”政策,而代之以更具进取型的“向前推进”政策——即凭借武力,对俄罗斯在中亚和远东的扩张进行全面遏制。自此,英俄之间的“大角逐”走向高潮,而中国新疆、东北及朝鲜,也因此成为全球博弈的焦点。就在英国调整对俄战略的过程中,英国的中国政策最终定型:扶持清政府,作为反俄的战略盟友。
巴麦尊图像
1863年7月6日,英国首相巴麦尊勋爵向议会发表了长篇演说。巴麦尊是著名的鹰派,不仅是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决策者之一,而且在镇压印度民族起义、发动对俄国的克里米亚战争、支持美国内战时的南军等大事件中,都有他的身影。他在演说中一反常态,提出俄国和法国对中国觊觎已久,英国应该大力帮助中国整顿财经体系、建立强大的陆海军,以抵御可能的侵略。只有英国力量的存在,才能令俄法不敢轻举妄动。他坦率地说,维持中国稳定、推进中国与欧洲的贸易是英国最大的利益,英国应当加强对华“忠诚的、坦率的、友好的政策”。《泰晤士报》报道说,巴麦尊的演说在议员们的欢呼声中结束。随后,英国在对抗太平天国的战争中与清军并肩作战;英国的绅士们在赫德率领下,迅速在中国的海外系统牢牢地掌握了主控权,并依托这种财政力量,在随后开始的洋务运动中,为英国利益保驾护航,中英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俨然成为同志加兄弟的典范,而中国的第一轮改革(洋务运动)被很多西方人看成是“英国化”的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后,英俄在欧洲和近东达成了均势,其冷战的主战场就移师到了中东和远东。英俄在中东的博弈,直接关系到中国新疆的局势,英俄在远东的博弈,直接改变了中日朝三国的国际政治生态。英国促成了其对中国第一轮改革开放的扶持,也令中国在第一轮改革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取得了对日本的相对优势。
- 上一篇:远东第一富豪犹太人哈同遗产争夺之谜
- 下一篇:曹操究竟是旷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