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中国若能把握这两次绝佳的机会,近代史屈辱将不复存在

我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近代史,面对着列强的入侵,清政府可以用任人鱼肉来形容,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中国人思想的闭塞和愚昧,以及落后的现代科技,但究其根本,是数千年来统治者养的通病——盲目自大。历史上曾经有很多次机会,中国如果抓住了,很容易成为世界霸主,但是却都被错过了,十分可惜。

这个世界最大的变化,大概是从大航海开始。

中国人讲这段历史,包括学校的教育,就是讲我们过去从秦汉下来历朝历代怎么辉煌,后来讲帝国主义侵略,我们落后、我们挨打。这都是事实。过去600年世界大变化的时候,世界大变化是从大航海开始的。今天提到大航海,你会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旅行,伽玛进印度洋,但很少提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1492年,而郑和下西洋第一次是1405年,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去年12月我到新加坡去开会,这个国家很有意思,他们搞了“一带一路”的展览,一进展览大厅,一个很大的船头,就是当年郑和下西洋坐的船,等于是现在的旗舰,当时那个船装1000人。你们想想看,1405年中国人造的船能装1000人,而且郑和下西洋舰队浩浩荡荡,第一次62艘船,最多一次300艘,300艘在海上是个什么局面,有条不紊的去下西洋,是不得了的事情。

比较一下,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最多300艘船,船上至少28000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三艘船,87人,这二者很难同日而语。但是郑和七下西洋回来了,回来之后明朝的皇帝说不许下海,违者斩。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是最好的,郑和下西洋的舰队大概是全世界最强大的,最强大的舰队烂在海里了,这是几百年前的事,中国人现在想一想非常惋惜。美国《纽约时报》搞过一个研讨会,讨论郑和问题,他们说如果中国人沿着郑和这条道路走下去,今天的《纽约时报》就该是中文的了。我们郑和下西洋规模那么大,跑了那么多地方,回来就回来了,之后积累的大量资料被一把火全烧掉了。但哥伦布下去发现新大陆之后,全世界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

当年中国如果沿着郑和下西洋这条道路走下去,大概世界历史会改写。如果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是不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我们所面临的第一次走向世界大发展的机遇到手了?如果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过去一百多年,中国遭到的屈辱大概不会发生。

我觉得今天的中国人,青年人想这件事情刻骨铭心。这是中国六百年第一次大机会,丢掉了。

第二次有没有机会?

康乾盛世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康熙大帝在位61年,乾隆60年,雍正13年,加起来134年,这应当说是中国历史上王朝最辉煌的时期,人口也多,汉朝的时候文景之治,那个时候人大概是5、6千万人,到唐朝贞观盛世的是9千万人,而清朝的时候是3亿人。看看这一段历史,清朝是满族人当皇帝,过去明朝是汉族人,这不一样。人都是一定环境的产物,受一定文化熏陶出来的,这样的人就相信这样一个公式: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

你们想想这是不是这个道理?到全国各地看,各地文化不一样,各个地方性格也不一样,行为也不同。满族人,马背上的民族,所以非常注重开疆拓土。明朝版图相对比较小,清朝相对就比较大了。满族皇帝使得中国疆土扩大了890万平方公里,这个公开讲的很少,后来清朝衰落之后,丢掉300万,俄罗斯割据150万,外蒙丢掉了150万,还有590万呢,我们现在的960万,他的功劳很大。

康熙大帝也是很了不起的,那个时候他思想比较开放,外国的传教士到中国来,康熙大帝把他请到宫廷来,外国的传教士给康熙大帝讲现代科学知识,康熙大帝采取这个行动很了不起。去年我和故宫博物院的院长一起吃饭、聊天,他说当年满清的时候,住在故宫里的外国人有100多人,你想想那个时候的思想应该是蛮开放的。我们今天人想象,多少人住在中南海?康熙大帝认识到,西方欧洲走在中国前面去了,明朝末年和努尔哈赤打,出来一个袁崇焕,袁崇焕是忠臣,袁崇焕从荷兰引进了大炮,大半个城门关上用大炮轰,打的相当惨,最后大败努尔哈赤。这对康熙大帝是一个启示。

满族皇帝统一中国的时候,很重要的就是平定准噶尔叛乱,准噶尔当时在中国的内蒙、新疆一大片,包括中亚那一块,很大一个国家,当时平定他叛乱打了70年。康熙大帝从国外引进了两千洋枪,杀伤力强多了,有了这个兵器,在统一中国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康熙这样一个皇帝,愿意听中国人讲科学知识,外国人的好东西应当引进,这是了不起的。

毛主席的一句话我负责赞同,“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那么跟康熙大帝同时代的国外有哪些了不起的帝王?那就是俄罗斯的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和康熙大帝大体上同时代,康熙大帝比彼得大帝大18岁,康熙是1654年生的,彼得大帝是1672年生的,但是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小就当皇帝了,康熙是8岁,彼得是10岁,康熙大帝是1722年去世在位61年,彼得大帝比他晚死3年,这是同时代的人,同时代的人就有比较。

彼得大帝当时身边的一个谋臣对他说,陛下,我们沙皇俄国虽然国内现在情况不错,但是欧洲、西欧国家远远走到我们前面去了,你是不是要看一看。彼得大帝接受了这个建议,当时他说如果以彼得大帝身份到欧洲出访,他怕看不到真实情况,结果采取微服私访的办法,带了200多人,彼得大帝化名,去了一年半,那都是扎扎实实的看。

(图)彼得一世(1672.06.09—1725.02.08),即彼得大帝,原名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

有一次我去荷兰阿姆斯特丹,谈完事对方的人跟我说,吴大使我带你去一个地方,也许你会感兴趣。什么地方?当年彼得大帝在阿姆斯特丹做木工的车间,当时他在那做木工做了半年。我说他干的怎么样?干的非常好。这是个皇帝,欧洲寻访了一年半,回到俄罗斯,我们今天的办法大概他都用了,走出去、请进来,引进外国技术、资本、人才。

今天到圣彼得堡去看这个城市,城市设计相当好,欧洲人给他设计的,和巴黎有点像,2003年建市300周年,300多年前设计的城市,马路很宽,今天看起来不落后。康熙大帝知道你好,你来给我介绍,买一点东西。彼得大帝不然,他派人出去学习,把你请进来,资本技术都请进来,这个就比康熙大帝高明得多了。沙俄在彼得大帝手上走上了崛起之路。今天你到普京办公室去,就挂着彼得大帝,当时他有一句名言,就是给我20年,我还给你一个崭新的俄罗斯。普京2000年上来之后也讲了类似的豪言壮语,给我20年,我还给你一个强大的、繁荣的俄罗斯,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

如果说康熙大帝稍微采取一点类似于彼得大帝的措施,不去国外一年半,去三个月也不一样。彼得大帝后来去世也很有意思,他1672年生,1725年死的,53岁就死了,很年轻,他怎么死的?1724年秋天他到圣彼得堡去视察,到海边去看,发现有人掉到海里去了,皇帝把衣服一脱就跳到海里救人了,把人倒救上来了,但是因为圣彼得堡很冷,皇帝受了风寒,一病不起,1725年就去世了。这件事情在中国不会发生。皇帝要跳到海里去救人,早被八个太监拉住了。但是彼得大帝这个思想怎么来的呢?就是当时受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启蒙运动这些思想的影响,对人生命的重视。如果说康熙大帝这个时候往前走一步,那中国后来这些事情大概也不会法。

所以说,中国第二次大机会,可以开放的机会、可以跟正在崛起的英国建立相对比较平等的机会,我们又丢掉了。

更多内容请参考《如何做大国:世界秩序与中国角色》 吴建民(著) 中信出版社授权合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