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两个小人物险改三国历史轨迹,曹操、刘备差点死于他们之手

历史上小人物扳倒大人物的例子屡见不鲜,三国时期两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都曾经先写丧命于无名小人物之手。

郑度、王威,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大概未必都知道这两个人,他们的名气不大,本事却不小,眼光尤其毒辣,曹操刘备几乎丧命于他们的计谋。

先说郑度,他是益州牧刘璋手下的从事,相当于州政府里的处长或局长,善于谋划。

赤壁之战后,郑度的主子刘璋感到了压力,在张松法正等人的怂恿下邀刘备入川,帮助他进攻汉中的张鲁

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花钱请人帮自己打仗,在那个乱世,一定要注意的是请来的人不能比自己更厉害、更有野心。但刘璋不懂,实心实意把刘备请来,又派法正、张松带数千人马协助他。

如果还不对刘璋下手,那刘备就太愧对枭雄的称号了。建安十七年(212年)12月,刘备在川北的葭萌关起兵反击刘璋,之后亲率大军南下,进攻梓潼、涪城等地,刘璋急了,派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将领率各部人马向涪城增援。

刘备攻克了涪城,于次年5月向成都进攻。刘璋乱了阵脚,不知该如何应对,这时郑度给他出了条计策:

“刘备现在孤军深入,其前锋不足万人,士气不齐,粮草不足,为今之计不如把巴西郡、梓潼郡的百姓全部迁到涪城以西,把田野里正在长的和仓库里存的谷物全部烧毁(仓廪野谷,一皆烧除),之后筑起高垒,开挖深沟,静而待之。刘备来请战,不跟他打,时间长了,他们缺少后勤保障(久无所资),不出百日,自己必然退走。待他撤退时发起攻击,定可将刘备擒获。”

《华阳国志》说郑度是广汉郡人,应属益州的本土派,这一派的人有一些支持刘璋,但大部分人抱着观望的态度,他们是“地头蛇”,谁主益州大局其实无所谓,都得用他们。这个郑度看来挺不错,他属于前者。

按照郑度的这番见解,他可以算得上法正、孟达一类的角色,眼光毒辣,看问题很准,很有两下子。他说的这个办法,用现在的话叫坚壁清野,对付强敌入侵这个办法最好使。

打不过不要紧,把该藏的全藏起来,不跟你打,饿死你,困死你,你熬不下去想抽身,我再狠狠地揍你。在当时情况下,对刘璋来说这无疑是最正确的方案,刘备的软肋就是不能拖,如果刘璋不跟他打,还真不好应付。

刘备的情报工作做得很好,有法正、孟达、张松等人的帮助,在刘璋的身边也有刘备的耳目,郑度的建议很快被刘备侦知,刘备“闻而恶之”。

刘备真急了,问法正该怎么应对。法正很了解刘璋,针对郑度的计策他给出的对策很简单:不用理。

法正对刘备说:“别担心,郑度的建议刘璋不会采用。”让法正料对了,刘璋听到郑度的建议对大家说:“我只听说拒敌以安民,从没有听说把人藏起来避敌取胜的(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不仅不用郑度之计,还免了他的职。

郑处长从此不再见于史书,蜀汉政权建立后也没有他的踪影,想必回广汉郡老家隐居去了。

再说王威,他是刘表父子的手下,任职不详。

那还是赤壁之战前的事,曹操南下荆州,刘琮决定投降,刘备仓促间南奔江陵,曹操率一支骑兵随后追击,这支人马以虎豹骑为主,以急行军的速度前进,史书记载其行军速度是一日一夜三百里,这个速度放在现在实在不算什么,在当时却是行军速度的极限了。

荆州是刘表父子经营多年的地方,虽然刘表死了,刘琮已表示投降,但荆州腹地的控制权仍在刘氏手中,曹操置襄阳于不顾直接南下,孤军深入。

《汉晋春秋》记载,王威给刘琮出了个主意:“曹操认为将军已经投降,刘备逃走,必然松懈无备,现在又轻行单进,如果以奇兵数千,在险要处埋伏(徼之于险),定可将曹操擒获。那样以来将威震天下,中原可传檄而定。这是难遇之机,切不可失去呀!”

王威的这个主意实在很阴,如果刘琮真要这么干了曹操将身陷重围,刘琮、刘琦、刘备加上江陵的水军和正在悄悄向荆州靠近的孙权,大伙一起动手,正好把只有数千人马的这支曹军围在中央,曹操即使再能打,也驾不住人多,再加上人生地不熟,一定凶多吉少。

如果动作快,不等襄阳以北的曹军主力赶到就能把曹操结果了,到那时固然又是一场混战,但无疑也增加了机会。可惜刘琮也没有接受王威的建议,曹操躲过一劫。

史书对王威的记载也就这些。后来有人说,刘琮降曹后曹操违背承诺把他改任为青州刺史,不得不与母亲蔡氏同赴青州,荆州的刘氏故臣宿将纷纷投奔曹操,只有王威一人跟随刘琮前往,曹操命于禁带兵追杀刘琮,王威奋死抵抗,最终为曹军所杀,但这些情节没有史料依据。

郑度、王威这样的人才,如果遇到明主或许是另一个诸葛亮,但他们生不逢时或所遇非人,最终默默无闻,这也正应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