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不可信的预言害死两位称帝者,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封建迷信的预言在古代有很多受众,愚昧的人们相信预言是上天的安排,一定会成真,因此谶语成了控制舆论最好的工具。

“代汉者当涂高”是个什么梗?

这是一句谶语,相当于古老预言的意思,谶语在古代很受重视,它充满了迷信的色彩,人们相信它能够预测未来的结果,因此许多人经常利用它来制造舆论。两汉之间的公孙述受“代汉者当涂高”的影响在西蜀称帝,国号“成家”,后来被刘秀消灭;一百多年后,汉末割据的诸侯袁术也因这句话在淮南称帝,国号“仲家”,最终也是自败而亡;几十年后,一批大臣又以这句话劝谏曹丕取代汉朝称帝,这句谶语才最终得到应验。

群雄逐鹿中原的东汉末年,很多军阀对帝位还是怀着敬畏之心的,这也是曹操的“挟天子而令诸侯”能发挥作用的原因,唯独袁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

袁术称帝一方面是看到汉室倾颓,当时董卓已死,部将李傕郭汜祸乱长安,汉献帝东迁过程中又遭层层阻挠;但真正让袁术下定决心称帝的则是迷信的因素。袁术“以袁姓出陈,陈,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看到有预言称“代汉者,当涂高也”(裴注《三国志•卷六•袁术传》),这才有胆量称帝,国号为“仲氏”。

所谓“以土承火”之说,来源于百家争鸣时期的阴阳家,由齐国人邹衍开创。邹衍目睹当政者不能像以前一样崇尚德政,“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对应着不同帝王作为的说法。笔者暂时对此不太了解,只举一个例子说明:

汉文帝时“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史记•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也就是说西汉对应的是水德,“尚黑如故”指的是继承秦朝崇尚黑色的做法,古代称老百姓为“黔首”,是因为他们出行时一般会戴着黑色头巾,“黔”的意思就是黑色,所以“尚黑”隐含的意思应当是爱民。

实际上,周朝对应火德,秦朝本是周朝藩国,统一六国等于取代了周朝,因此是水德,与水德相对应的颜色就是黑色;西汉由于某种原因认为秦朝是个伪朝(大概是因为秦三世子婴去帝号称秦王,等于承认自己仍隶属周朝),取代周朝火德的应该是汉朝,所以也是水德。

不过后来发生了变化,在丞相张苍任职的十余年后,有位叫公孙臣的鲁国人上书说汉朝应该继承土德,届时天上会有黄龙出现,张苍对此不以为然,后来在成纪县(今甘肃天水市,相传为伏羲出生地)真的有黄龙出现,汉文帝立即拜公孙臣为博士,博士在秦汉时期是九卿之首的太常的属官,性质相当于现在的学术顾问官。汉文帝令公孙臣草拟“土德之历制度,更元年”,而张苍则由于这件事受到冷落最后因羞愧而称病辞去丞相的职位。

这个例子说明了两点:

一是每个朝代都会对应五行的一种,

二是这种对应关系是可以改变的。

东汉对应的是火德,袁术认为袁姓起源于舜帝,而舜帝对应的是土德,“火生土”,所以袁术认为按照顺序,汉朝应该被袁氏取代。

(图)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绍之弟。

至于“代汉者当涂高”,袁术“自以名字当之”,认为这正好暗合自己的“名字”。现代文中的“姓名”与“名字”可以看成同义词,但是在古代是不一样的。上文说的五行契合的是袁术的姓——“袁”,而“代汉者当涂高”这一句袁术认为契合的是自己的名——“术”和字——“公路”。

古人的名与字可以是相关的,也可以相反,也可以无关,因为名是父母起的,意味着父母的期望,用于自称;字是自己起的或请尊敬的人代起,意味着自己的抱负,用于别人对自己的称呼。例如热播的电视剧《武神赵子龙》在这方面就犯了错误,剧中其他角色称主角为“子龙”,而他自称时竟然也是“子龙”,要知道古人称呼自己是称名而不称字的,所以赵子龙自称时应是“(赵)云”。

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就是说取代汉朝的人应该和“涂高”有关,那袁术为什么会认为就是自己呢?“涂”放到现在是个通假字,相当于“塗”或者是“途”,都是“道路”的意思,而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袁术的“术”字在古文里指的就是“城邑中的道路”,而他的字“公路”与道路的关系就更加直白了,这也说明了袁术的名和字是相关的。

袁术是这么理解的,可惜后来当他称帝后却成了乱臣贼子、众矢之的,不仅没能取代汉朝,反而先后被吕布、曹操、刘备所败,最后落得“愤慨结病,欧血死”(《后汉书•卷七十五•袁术传》)的下场。从这来看,似乎这个预言并未应验,那这个“代汉者当涂高”到底是个什么梗呢?

(图)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 -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

这句话的前后文笔者是在《汉武故事》里面看到的。《汉武故事》的作者署名是编著《汉书》的班固,但一般认为不可信,又疑为南齐的王俭。南齐是南北朝的一个政权,在三国之后,说明“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最早肯定不是出自《汉武故事》。但《汉武故事》里确实提到了这个梗,原文如下:

(汉武帝)顾谓群臣曰:“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

首先汉武帝说“法应再受命”,意思是说汉朝会出现两次,后来刘秀建立了东汉印证了这一点。刘秀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与汉武帝是平行的一支,所以东汉与汉武帝的血缘关系不大,我们可以理解成从景帝之后,汉武帝这一支延续了西汉,而刘发那一支衍生了后来的东汉,景帝的另一个儿子中山靖王刘胜那一支又衍生出来了刘备的蜀汉政权;汉武帝问“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的潜台词就是“再受命”的不会是自己的后人,而是其他宗室的刘姓子孙。

再者汉高祖刘邦称帝于公元前202年,汉献帝刘协禅位于公元220年,计422年,这其中包含王莽的新朝在内,取整数后是420年,与“六七之厄”、“六七四十二”暗合。

(图)东汉未年军阀割图

而“代汉者当涂高”如果按照袁术的理解,是没有应验的,但是在《三国志》中有对它的另一种理解,认为它应验在曹魏那里,这与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是契合的。

据载有人问周群的父亲周舒说:“《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此何谓也?”周舒答道:“当涂高者,魏也。”(《三国志•卷四十二•周群传》)但是周舒并未解释其中的缘由。后来谯周询问杜琼说道:“昔周徵君以为当涂高者魏也,其义何也?”(《三国志•卷四十二•杜琼传》)这里的周徵君指的应该就是周舒。

按照杜琼的理解,“涂”指的是泥土,泥土垒高就是城墙或者宫殿,而“魏”的本义就是宫殿;再者,汉朝以前的官职名称都不含“曹”字,而到了汉朝“名官尽言曹,使言属曹,卒言侍曹”,连杜琼也惊叹这是天意要曹魏取得炎刘。

如此看来,袁术的解释只局限在“涂”字上,而忽略了后面还有一个“高”字,泥土平铺是道路,泥土高垒却成了城阙,即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