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一口气攻下了齐国的七十二座城,为什么还余下两座没有拿下?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征战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很多国家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就要从军入伍,一将功成万骨枯,累累白骨铺平了将军的平步青云之路。
约公元前284年,也即燕昭王在位28年的时候,诸葛亮自比的乐毅被封为上将军。紧接着,乐毅带着秦、韩、赵、魏四个国家的军队,后来楚国也加入这支军队。这么多军队联合在一起不是搞什么演习,而是讨伐齐国的。
乐毅不愧为春秋战国的杰出军事家,加上民心所向,乐毅带着燕国军队连续占领了七十二座齐国的城池,包括齐国的首都临淄。照例烧杀抢掠一番后,乐毅也被后方的燕昭王加官进爵为昌国君。在此背景下,一方面燕国的实力达到了从来没有达到过的高度,与此相对应的齐国,则衰败到只剩下了莒和即墨两座城池。
但是,连七十二座城池都攻占了的燕国军队,为什么独独留下了两座城市呢?尤其是著名军事家乐毅,将这两座城池围了个水泄不通,而且用了三年时间还是没有打下来。是真的攻占不下来还是出工不出力呢?
首先,从军事角度来思考。20世纪的德国利用闪电战打到了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但是随着战线的拉长,人民的反抗,地形气候的不适应等原因,终究没有灭了苏联。同样的,乐毅通过闪电战的方式迅速拿下了绝大部分的齐国城市,不过,攻城掠地容易,收服人心难。虽然齐王昏蠢百姓不拥,但田齐毕竟也有两百余年的统治,逐王可以,灭国老百姓就不干了。
如同秦国和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虽然白起率领秦军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秦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例如发十五岁以上男丁入伍,秦昭王自个儿还去战区做动员,可见情势之紧张。燕国本就苦寒贫瘠,又经历过动乱,为齐所辱几近灭国,即便是燕昭王励精图治,家底也不能和长平之时的秦、赵相比。乐毅自己咬牙不撤军,勉力撑持半年已经很艰难了,自然不可能全力攻打残存的齐国,毕竟狗急跳墙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其次,乐毅并不打算灭亡并占领齐国。他心里最好的盘算是齐国投降,各国无话可说。最坏的打算是,齐国在其余五国的干涉下复国,燕国撤兵但燕国要占领一部分土地人民。因为结合当时国际局势,就算燕军灭了齐国,其余五国也不会允许燕国独占蛋糕,况且灭人之国,就当时国际舆论来说也是一种“罪”。(虽然战争是因为齐国一直欺负燕国,燕国是发动复仇的正义一方,但灭人国显得有些过分)所以乐毅的打算是留齐国一线生机 ,促使其余五国暂时不进行强力干涉,趁此时间把尽可能多的把齐国土地人民“化”为己有,另一方面则不断发动政治、外交攻势,劝降齐国。
最后,虽然当时的齐国只剩下了即墨和莒城这仅有的两座城池。但是,按照现在的说法,这两座城市不仅是军事重镇,还是当时的经济中心,可以类比为南京、广州这样的城市。
具体来说,齐国的行政划分比较特殊,是较早进行行政改革的国家,全国行政被划分为五个大区。这五个大区不但是行政大区,还是军事大区。每个大区都有很强的军事、经济能力。按照战国策的记载,齐国这五个大区,每个大区都能动员包括小市民、农民在内的凑数兵力十万人。因此,乐毅率军围攻的即墨和莒城,恰恰就是“五都”据点城市中的两个,这两个城池正常情况下应该会储备五分之二的齐国军事、经济力量,而不是普通的两座小城。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在燕昭王死后,本就和乐毅关系不和的燕惠王登基了。在齐国田单的反间计下,被免职的乐毅害怕被燕惠王杀死,所以立即跑到赵国去了,而齐国也最终顺利复国。
- 上一篇:在朱元璋手下为官有多难?
- 下一篇: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