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哭出来的天下?刘备其实没你想的那么窝囊

要说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历史人物与现实差别最大的,应该就是刘备了,真实的刘备真的有这么软弱慈悲吗?

说起三国时期的蜀汉昭烈帝刘备,人们就会想到“刘皇叔的江山——哭来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于是,在大家的印象中,刘备成了个只会哭鼻子、抹眼泪,只会拉关系套近乎的窝囊废,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三国演义》对于刘备哭鼻子、抹眼泪的描写。

咱们在此不妨梳理一下《三国演义》中刘皇叔的流泪史。

刘备第一次流泪是在与赵云初逢又分手时,二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惺惺相惜,分别时“执手垂泪,不忍相离”。

刘备第二次的泪仍然是为赵云而流,那是在徐州围解之后,当时,“陶谦劳军已毕,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而别”。

第三次流泪在“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一回,地点是关定(关平之父)庄内,彼时,刘备关羽劫后重逢,关羽“迎门接拜,执手啼哭不已”,刘备肯定也流了眼泪,否则关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就太不值了。

刘备真正过了一把大哭的瘾是在得知徐母被囚,徐庶要走时,他先是“闻言大哭”,而后又与徐庶“相对而泣,坐以待旦”,等到徐庶真要走时,刘备“泪如雨下,凝泪而望”,以至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吾欲尽伐此处树木,因阻吾忘徐元直(徐庶字元直)之目也。”

再次流泪就和比徐庶更厉害的人才,大名鼎鼎的诸葛亮有关了,当时,诸葛亮“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装不肯出山,试探刘备之心,刘备失望之下,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刘皇叔下一次流泪是为追随他渡江南下的新野、樊城百姓而哭,正是“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此后,赵子龙单骑救主(乃幼主阿斗),血战而归,刘备有哭。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孙权暗伏杀手,刘备有哭。公子刘琦英年早逝,刘备有哭。鲁肃过江三讨荆州,刘备有哭。荆州城宴请张松,刘备有哭。落凤坡庞统殒命,刘备有哭。

刘备最有特色的一次哭发生在他鸠占鹊巢夺了刘璋的益州时,刘璋出城投降,刘备出寨迎接,下边握手,上边流泪,说是“非吾不行仁义,乃势不得已也。”

再往后,关羽兵败被杀,张飞不幸遇害,刘先主自己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在白帝城临终托孤,自然都少不了刘备流泪的戏份,而且绝对是泪流不止、泪如雨下、泪如涌泉的大恸。

以上这些泪水,有的顺理成章,理所当然,有的却有些多余,显得刘备太过脆弱乃至软弱懦弱,以至于给人留下了窝窝囊囊的印象。

实际上,刘备并不像书中所写的那么窝囊,关于这个人物,罗贯中老先生在很大程度上忽悠了大家一把。

刘备的江山帝业也并非像书中所写主要是靠别人的智慧和能力得来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至少把刘备的四宗光辉事迹安排到了别人的身上,用现在最流行的话说,刘备“被张冠李戴”了。

喜欢《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张飞鞭打督邮的故事,其实,在历史上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刘备,而非张飞。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讨黄巾有功,官拜安喜县尉。督邮因公事到县,刘备去拜谒,门下不给通报,刘备直闯而入,捆绑了督邮,用棍棒打了二百下,解下印绶,挂在督邮的脖子上,把他绑在拴马桩子上,弃官逃亡而去。从这段资料来看,刘备颇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二百年后的陶渊明是否受他影响也未可知。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为脍炙人口的“曹操煮酒论英雄,关羽赚城斩车胄”,后世尊崇的武圣人关云长在此又风光了一回,可惜这不是历史事实,而是罗贯中移花接木式的虚构。《三国志》中关于车胄之死是这样记载的:(曹操)置车骑将军、徐州刺史。太祖灭吕布,后任胄为车骑将军、徐州刺史。建安五年,左将军刘备杀胄,据沛以背太祖。

在《三国演义》中,斩蔡阳是关羽的英勇事迹之一,连京剧《龙凤呈祥》里的乔国老在夸赞关羽时也曾唱道:他(指刘备)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鬼神皆愁,白马坡斩颜良,延津诛文丑,在古城砍下了老蔡阳的头。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蔡阳是死于刘备之手。《三国志·先主传》的有关记述如下:(袁)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来自于诸葛亮的三次火攻之计——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国演义》中对这三把火都有非常精彩的描写。令人惊讶而遗憾的是,历史上的火烧博望坡是刘备的杰作,和诸葛亮无关,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刘备并不是火烧敌军,而是自烧营屯,假败引曹兵进入伏击圈。如若不信,请看《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刘表)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三国志·李典传》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曹操)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由此可见,刘备并非像《三国演义》描写的那样只是个以忠厚仁义见长,等着坐收渔利,好像有些窝囊的皇帝,而是一个有胆识、有谋略,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政治家、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