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晚清经典的官僚主义思想:“宁赠友邦,毋与家奴”

封建老旧的思想是限制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进步的枷锁,清政府正史陷入了这种无可救药的老旧思想,盛行严重的官僚主义,才导致山河破碎丧权辱国。

刚毅(1837年-1900年),满洲镶黄旗人,笔帖式出身,累升至刑部郎中。1877年,因为参加平反杨乃武和小白菜案件,受到奖励,1880年,为广东惠潮嘉道。次年,升江西按察使,后为广东、云南布政使。1885年,升为山西巡抚,请设课吏馆,手辑牧令须知诸书,分讲习,诏饬行各省。治套外屯田,建分段、开渠、设官三策。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刚毅主张对日作战,任军机大臣兼礼部侍郎。

刚毅是著名的顽固派,甲午战争后,坚决反对戊戌变法。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因坚持反对戊戌变法,甚至主张废黜光绪帝,升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成为慈禧亲信之一。

1899年,受清廷委派,以钦差身份到江南,广东等处,以筹饷练兵、清理财政等为名,替清廷大肆搜括财物,并散布著名的“宁赠友邦,毋与家奴”等论调,一时舆论哗然,称其为“搜刮大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进入北京时,刚毅等人出于极端的排外心理,主张招抚义和团,希望能利用义和团的“仙术”达到“扶清灭洋”的效果。

6月,刚毅和赵舒翘等前往良乡、涿州一带察看义和团虚实,回朝后报告“其术可用”,向慈禧太后保证义和团绝无他心,可借助以对付外人,主张围攻各国使馆,以实现废黜光绪帝。慈禧遂任命他和载勋为统率义和团大臣,率领义和团同八国联军开战。

8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刚毅随同慈禧太后“西狩”(西逃),途中因腹泻死于山西侯马镇。义和团之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西方列强将刚毅列为主要战犯之一,要求清朝政府加以惩处。清政府以其先死,未加以追究,但为平复西方的呼声,追夺其原有全部官职。

英国人李提摩太在《亲历晚清四十五年》一书中,记载了他对刚毅的印象:“在我逗留北京的后期,2月2日那天,我如约去刚毅自己的家中拜访他。他是满族人,62岁了。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是在八十年代,那时他是山西巡抚,是那里最顽固的反对改革的官员。任何涉及到花钱的改革措施,都会被他立刻否决……在山西,他同那些将古老的天文学和占星术混杂在一起的术士们打得火热。在许多个夏夜,他一边观察星星,一边听他的那些朋友们讲述有关世界的过时了的认识,内容是天体对人类命运的影响。每当接到为士兵演习买子弹的申请书时,他的回复总是,铅子弹太昂贵了,并命令士兵用土块演习。”

刚毅对汉文化基本没有了解,认不得几个汉字。他只懂满文,是通过参加翻译科起家的。不过,由于晚清政府仍然坚持首崇满洲,所以提升得很快。

刚毅常常把“民不聊生”读成“民不耶生”;“瘐死狱中”读成“瘦死狱中”;把禹称作禹王爷,皋陶的皋读作“臬”,所以有人作诗嘲笑他:“帝降为王虞舜惊,臬陶掩尔怕闻名。一字谁能争瘦死,万民可惜不耶生。”

他还表示,“人皆谓我刚愎自用,我知刚直而已。”

后来因为他主张利用义和团来维护大清统治,结果身败名裂。所以又有人作诗嘲笑他:“帝降为王虞舜惊,臬陶掩尔怕闻名。荐贤曾举黄天霸,远佞思除翁叔平。一字谁能争瘦死,万民可惜不邪生。功名鼎盛黄金起,师弟师兄保大清。”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对刚遂有过刻画,认为他是可恨至极的官员的典型代表。

晚清的官场,由这样的人来把持,焉能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