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南宋的“追复故疆”的版籍之梦——《坠理图》

南宋是一个很奇妙的朝代,偏安一隅,国家富庶,但是弱在武力,因此受尽了边疆外族的欺负,最终也没逃过灭国的命运。

南宋不仅是个偏安的国朝,连皇上也都病病歪歪的,前四位皇帝只有第二位皇帝孝宗是个健康的皇帝。第一位皇帝高宗,在瓜州躲避金兵时,吓出阳萎病,从此无法生育;第三个皇上光宗,登即位第二年,就犯了精神病,几年后,只好让独子赵扩继位;第四位皇帝宁宗,不仅弱不禁风,史载,宁宗赵扩“不慧”,大约是个弱智。

光宗虽然精神不好,但传位给的赵扩时,怕这个智商有问题儿子误国,遂将自己收藏的图书全部赐予他,并亲自挑选了黄裳、陈傅良、彭龟年等一批名儒,当他的老师。能为皇帝当老师的黄裳,自然也是大师级的人物。尤其是在地图史学中,他更是名垂青史的人物。他就是著名的石刻地图《坠理图》的原图制作者。《坠理图》石刻图上的“坠”字,古文也通“地”字,所以,今人多把它称为“地理图”。

这幅反映北宋疆域的《坠理图》,由南宋大臣黄裳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绘制。它是黄裳在光宗登基时所献的八图之一,也是为嘉王(后来的宁宗)讲课所用。史载,黄裳曾“作八图以献:曰太极,曰三才本性,曰皇帝王伯学术,曰九流学术,曰天文,曰地理,曰帝王绍运,以百官终焉,各述大旨陈之”。

从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这幅《坠理图》来看,它是反映北宋疆域的全国地图。黄裳献此图的意义,如图跋所记:“南北形势观之,可以感,可以愤然”,“追复故疆,尽归之版籍”,大体不出“光复”之意。因为,上一位皇帝孝宗,曾试图收复大宋失地未果。他希望光宗和嘉王能够披图思祖宗之疆土,尚在异人手里未归。

宋代的战事多发生在北部与西北部,因而这些地区的地理勘察与绘图格外受到大宋皇帝的重视。据《玉海》卷十四记载,宋太祖曾与宰相赵普在曹翰绘制的《幽燕地图》上研究过燕云十六州的形势。又载,“至道元年(995)府州(今陕西府谷县)折御卿大破契丹(辽),图山川形势以按视焉。三月内杨守斌以地图来上,帝阅视久之”。沈括出使辽国“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沈括在巡查北方边防时,还创造了木刻边境图。宋末期的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记载,当时朝廷保存着《大辽对境图》和《大金接境图》。上述记载说明,宋代搜集或测绘了宋辽、宋金接壤地区及辽、金境内的地图,并且品种多样。这些资料为黄裳绘出北宋故土提供了很好的绘图基础。

黄裳制作地图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在《答李季章》中说:“闻黄文叔顷年尝作地理木图以献,其家必有元样,欲烦为寻访,刻得一枚见寄。”朱熹托人到黄裳家去仿制木刻地图,可见朱熹与黄裳的关系非同一般,黄裳的地图也是当年的时尚之物。

《坠理图》绘成50多年以后,王致远在四川得到原图,带回苏州,于1247年刻于石上。原来立在苏州孔庙,石碑高202cm宽108 cm,其图幅面高197cm,宽101 cm。图上没有画方,山脉用写景法表示,78条江河的流向和位置基本正确。长城和森林用形象符号表示,河流的源头有注记并外套椭圆圈。图上431个行政区名和180座山名外套方框,十分醒目。整个图面的刻线流畅清晰,要素的选取比较适当,实为南宋石刻地图之精品。

《坠理图》的核心思想是收复北方故土,所以北方尤其是今天的东北地区描绘得十分详细,比之《禹跡图》、《九域守令图》,它不仅补绘出了辽东半岛,还详细记录了那里的地形与建制,其渤海湾的大轮廓较之《华夷图》,也更加准确。从海疆的角度看,《坠理图》显得更加完整。现在《坠理图》和《天文图》、《帝王绍运图》、《平江图》等“四大宋碑”,一并保存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内。

图:《坠理图》,此图比之《禹跡图》、《九域守令图》,它大体绘出了辽东半岛,渤海湾的大轮廓也较《华夷图》,更加准确。此为墨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