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汉匈第一次全面战争的历史渊源,刘邦逃出生天的真相

刘邦统一中原建立大汉王朝后,内患是平定了,外忧还没有解决。虎视眈眈的匈奴侵犯边塞,汉匈战争不可避免。

匈奴,是曾经活跃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集团,其民披发左衽,逐水草而居。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彻底解决匈奴骑兵对关中的威胁,曾发兵30万北击匈奴,成功收复河套以南地区。秦军虽然击败了匈奴,却无法彻底消灭这个飘忽不定的敌人,为了防范其再次南下,30万秦军就地戍守,并以长城为界。

公元前207年,秦帝国内部烽烟四起,而此时的匈奴却由冒顿单于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日渐强盛。当秦帝国从北部边境征调20万秦军南下平叛之际,匈奴人察觉到了这一天赐良机,趁秦军长城军团兵力空虚再次南下。公元前202年,经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刘邦击败了楚霸王项羽,在废墟之上扯起了汉帝国的大纛。就在建国后的第二年,匈奴骑兵南下今山西朔州,韩王信投降。气愤的刘邦亲率32万汉军征讨。刘邦的本意,是平定韩王信的叛乱,而非与匈奴直接对抗,毕竟此时的汉帝国还没有击败匈奴的绝对实力。

不过匈奴的有意示弱,让刘邦做出了错误判断,误以为在平定叛乱的同时,可以顺带解决匈奴这个大患。在亲率骑兵追击至山西大同时,刘邦陷入了匈奴精锐骑兵的包围,被迫退守白登山。在被围7天之后,刘邦才得以顺利突围。关于刘邦突围的原因,《史记》记载的是,刘邦采纳陈平计策贿赂单于阏氏,阏氏劝冒顿道:“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汉书》则记载的更加隐晦,说是采用了“世不得而言”的计策。

这里就出现了两个疑问:第一个疑问是在语言迥异又没有文字的匈奴,这段对话是如何被翻译并记录下来的?汉王有神助这种说法倒更像是汉人史官的口吻。第二个疑问是冒顿真的会听从一个女人的劝谏吗?冒顿此人,杀父代立,为了战胜东胡又曾将自己的阏氏送给敌人,这样一个凶狠狡黠的人,往往有自己的判断,不大可能受枕边风的影响。

那么匈奴人为什么没有俘虏或杀掉刘邦呢?冒顿放刘邦逃脱的幕后原因究竟是什么?

匈奴有消灭刘邦的实力却无消灭刘邦的欲望。《史记》记载围困白登的匈奴骑兵是40万骑,《汉书》记载为30万骑,而此时的刘邦与主力大军脱离,其兵力是绝对不足30万的。匈奴骑兵甚至不用发动攻击,只需继续围困下去,刘邦大军就会因缺粮而败亡。但匈奴却没有必要消灭刘邦。刘邦虽然被围,但其主力大军还在包围圈外,其国内还有很多能征善战的功臣集团,消灭刘邦,意味着要与汉朝殊死一搏,即便取胜,匈奴骑兵也将付出较大的代价,这对于以劫掠为目的的冒顿来说,显然不值。毕竟匈奴人需要的是财货和奴隶,而非汉朝的城池。与此同时,匈奴的西部还有一个强盛的大月氏,匈奴实力受损必然会给大月氏趁虚而入的机会。

刘邦不敢放手一搏。对于刘邦来说,被围之后是不敢放手一搏的。原因在于汉立国之初,因军功而分封了大量的异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都有自己的辖地和军队。如果刘邦强行突围,有被俘的风险,即使突围成功,实力也将大损。国内的异姓诸侯王很可能趁机叛乱夺取政权,这也是刘邦所不愿看到的。

一方不愿强攻,另一方又希望保存实力。陈平应当是看到了这一层,所以才献计成功。这“世不得而言”的计策,其实就是与匈奴签订城下之盟,用大量财货换取匈奴退兵,而之后汉匈之间的和亲,不过是城下之盟的条款之一。因为匈奴人并不在乎和亲的是真公主还是假公主,他们在乎的是随同公主而来的大批陪嫁财物。这种以向敌方输送财货换取和平的方式,并不光彩,甚至并不能换取真正的和平。在汉匈和亲的70余年里,匈奴骑兵依然常年侵犯汉朝边境。因此,为了维护皇家的颜面,刘邦的智囊很巧妙的运用了和亲这种方式来达到向匈奴供奉换取和平的真正目的。为了凸显白登突围的成功主要是依靠汉军的锦囊妙计,汉朝的史官也避重就轻的说到,是单于阏氏收了贿赂,又怕汉朝献美女给冒顿导致自己失宠,所以才竭力劝谏冒顿退兵。这种“女子误国”的思想其实正是典型的汉人思维。

汉匈的第一次全面冲突,终因汉朝的实力不济而草草收场。此后在长达70余年的时间里,汉王朝都以一种相对屈辱的方式保持一种互不侵犯态势。公元前141年,刘邦的曾孙刘彻继位。此时的汉王朝历经文、景朝的休养生息,国力恢复,于是汉王朝发动了对匈奴的第二次全面战争,经数十年的征战,匈奴远遁。强盛的汉王朝一扫屈辱的阴霾,终于恢复了民族的自信,重建了北部防线,汉这个国号也成为了一个民族永久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