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口岸”第一图——《鄞县县境图》

中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为大唐宰相李吉甫编撰的《元和郡县图志》,此书的图与目录在宋以后亡佚,所以,后人见不到唐代最完美的“图志”了。这样一来,南宋《宝庆四明志》就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图志”了。此书因成书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故以“宝庆”年号冠名,其“四明”即明州(今浙江宁波)。《宝庆四明志》共21卷,有16幅地图,《鄞县县境图》即是其中的一幅。

我手捧800年前的《鄞县县境图》,在宁波市鄞州区行走,一种“梦宋唐朝”的感觉从历史深处蹒跚而来……宋代的刻印技术很高,令此图保持了线条匀称、注记清晰、套框精确的特色。使后人得可以清楚地看到宋代的东方大港——明州的三条江:余姚江、奉化江、甬江和城市的面貌。如果我们用这幅图来“套”现在宁波的市中心鄞州区,它仍然会完全重合。图上的宝庆时期的明州城,北有余姚江、中有奉化江、东有涌江,三江汇合外标注了“三江口”,东边注明了“海口”,三江水道、一口通海几乎就是天筑的码头与通商大埠。

有一件事,要特别说一下,当年我到宁波时用的是《中国古代地图集》中的《鄞县县境图》,这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印刷品,印得很差,所以,我没能发现图上有一个重要标注。后来,我找到了2003年“中华再造缮本”中的《宝庆四明志》,这才发现《鄞县县境图》中央位置,在“开元寺”旁边清楚地标注有“市舶務”,这是宋代地图中唯一标注出古代“口岸”机构的地图,完全这以说它是中国古代“口岸”第一图。这个标注也佐证了“市舶”在明州的重要地位(它旁边说是“都税院”),成为官署中要特别标注出来的机构。

史载,为了便于管理明州的进出口事宜,安置好进出口货物,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知州胡榘捐款重建了市舶務和市舶库。这一年刚好胡榘主持编修的《宝庆四明志》刊印,不知图中突出标注“市舶務”与胡榘的重视有没有关系。

宋时,明州是中国与高丽海上贸易的重要口岸。高丽商人在密州和明州都建有高丽使行馆,供每年来宋贸易使者之用。密州高丽行馆,早已不在了。幸运的是1999年宁波市在对市中心的月湖进行改造时,发现了建于徽宗政和七年(1117)的高丽明州行馆遗址(1130年金兵入侵,火烧明州城,高丽使馆亦荡为灰尘,仅留一点房屋基址)。

月湖开凿于唐贞观年间,宋时已是明州著名的风景区。宋廷南移后,在这里广筑亭台楼阁,遍植四时花树,形成月湖上十洲胜景。前来朝贡的朝鲜客商,能在明州最繁华最优美的地方建一个行馆,其贸易地位显然不一般。现在,这个遗址(月湖东岸宝奎巷)已建成一个小型的纪念馆对公众开放。纪念馆里展示了当年开辟韩国与明州镇海新航道的商贸代表人物张保皋的青铜塑像。这个徐州的军中小将,由于在对高丽海上贸易上的杰出贡献,在韩国一直被尊为海神,韩国还以他的生平事迹拍摄了电视连续剧《海神》。

宁波不仅发掘出了高丽使行馆,还在“三江口”奉化江内侧发掘出有条石砌造的古码头,从出土的“熙宁元宝”、“元丰通宝”、“大观通宝”、“绍兴通宝”等钱币,专家据此推断,此码头当兴建于南宋。在古码头附近,还出土一艘宋代尖头、尖底、方尾,残长9.3米的三桅外海船,为研究宋代海上交通提供了重要实证。

据史料记载,当时大宋向高丽输出的商品主要有:绫绢、锦罗、白绢、金银器、礼服、瓷器、玉器、马匹、鞍具、玳瑁、药材、茶、酒、书籍、乐器、蜡烛、钱币、孔雀、鹦鹉等;还有香药、沉香、犀角、象牙等南亚西亚的特产。高丽对大宋输出的商品大约有:金、银、铜、人参、茯苓、松子、毛皮类、黄漆、硫磺、绫罗、苎布、麻布、马匹、鞍具、袍、褥、香油、文席、扇子等。由于文人的喜爱高丽折扇,所以,在宋代的诗词中留下了许多咏扇诗词。连苏轼也留下了“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的赞美之词。

明州改称宁波,是明朝的事。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明夺得南部江山后,改明州府为宁波府。宁波取的是“海定则波宁”之意,没想到自从叫了“宁波”之后,这个热闹的东方大港真的“宁静”下来——大明开始“海禁”。

图: 《鄞县县境图》中央位置标注有“市舶務”,这是现存古代地图中标注出古代“口岸”机构的最早地图,可谓中国古代“口岸”第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