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清朝官员口含块人参就上朝 他们为什么不吃早餐

  对清朝官员上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相关文字资料与民间野史中有这么一个说法,清代官员在临上早朝之前不吃早饭,不喝水,只是在嘴里含上一块人参片。

  老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这些大臣们每天四更不到就得早起参加朝会,如果不吃早饭还不喝水,难免体力不支,那嘴里含块人参又是因为什么呢?

  清代没有固定专设的早朝,只是在清代前中期有一种叫作“御门听政”的制度,它多少有点电视剧里早朝的意思。

  “御门听政”,顾名思义就是皇帝在紫禁城里与文武百官商议大事。清承明制,第一位入关的皇帝顺治就有“御门之举”。

  康熙年间,“御门听政”作为一项礼仪制度,其中细节逐渐完备。

  按照《清宫述闻·卷四》记载,清早期各部院的奏章送呈皇帝进行批阅后,因为事情分轻重缓急,一些圣旨甚至能立即下达到各部门,有一些甚至则迟迟未下达内阁。

  等到圣旨越存越多,到达一定数量后,皇帝就会传旨于某日举行“御门听政”。

  举办“御门听政”的地点不在太和殿,一般多在武英殿和乾清门。细节与电视剧里演的差不太多,天不亮的时候,文武百官来到紫禁城与皇帝会合。

  先由各部尚书跪奏,说完后由东边台阶沿左边退下,其余各部院官员依次上前。事情处理完之后,文武百官分别从东西台阶退下,皇帝再回到后宫休息。

  清早期,由于国家局势尚未太平,顺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举行多次举行“御门听政”。尤其是康熙朝,几乎每日都会有“御门听政”。

  那时很多重大决策,如讨伐吴三桂、反击沙俄侵略等重大事件都是在“御门听政”中决策的。

  乾隆之后的帝王逐渐疏懒,到了咸丰年间,“御门听政”制度完全被废止。

  总之,不管“御门听政”到底是不是早朝,清代的确有官员要去紫禁城开早朝的先例。

  既然要起早和皇帝禀报国家大事,官员为何离家之前不愿吃早饭喝水,只口含一片人参呢?我想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上朝时间长,官员口含人参,避免自己体力不支。

  查阅资料不难发现,清代的“御门听政”制度较为严格,除了天气因素外,通常皇帝决定在哪一天举行“御门听政”,被点到的官员必须准时准点参加。

  参加“御门听政”的官员,必须要在凌晨的4:00~5:00之前赶到紫禁城。因为紫禁城内不允许车轿通行,官员们还得下轿,通过步行的方式抵达乾清门。

  朝会上除了皇帝和少数几位王公贵胄能坐着,大部分官员都得长时间站着,互相讨论国家大事。

  含上一片人参,既可以很好地提神洗脑,增加体力,也可以改善一下口气。

  大家不要以为人参是被坊间刻意吹捧的一种中药材,真实效用没有说得那么神。

  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发现,人参中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人参皂甙,在酸性条件下易水解为人参二醇和三醇。

  说得更通俗点,人参有一定补元气、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的功效。口含人参,至少在短时间内能为官员提供一定的体力支持。

  第二种说法是,参加早朝时,官员们无论自己身体多么不舒服都得忍着,即使想如厕也得等到会议结束。

  人参有利尿之效,提前含上一片人参,让官员在参加朝会之前把“三急”全部解决掉,就会避免在朝会上出糗。

  第三,官员上朝会口含人参片,除了避免如厕尴尬之外,应当与满人的风气有关。

  清朝的创始者是女真人,女真人则起源于我国东北区域,白山黑水之间,正是盛产人参的沃土。

  女真人问鼎中原之后,更是首次创立了人参管理制度,对人参的刨采及流通进行垄断管理。

  清初实行八旗分山采参制,康熙时期随着皇权的加强,增加了盛京上三旗包衣采参制度。康熙末年确立参票制度,自此百姓可以认领参票进山刨采。

  嘉庆时期,东北地区的人参资源逐渐枯竭,人参采集数量不断降低,清政府在满足自己消费需求的前提下,或由在京官员、宗室旗人出售,或由其他地区的海关、盐政、织造等地方机构出售,依靠行政命令强迫地方机构完成商业销售任务。

  可见,人参在明代本为普通民间交易商品,清政府对人参商业流通强行实行垄断,严厉打击私参贸易,控制人参的流通数量。

  在上行下效的影响下,民间产生对人参的迷信,特别是富庶的江南地区民风奢靡,对人参等奢侈品具有旺盛的消费需求,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指导人参消费的书籍,消费人参成为一种时尚。

  既然人参被女真人奉为“神药”,那官员们口含人参,或许也算得上是一种“政治正确”。

  参考文献:

  [1]李帅.清代乾嘉年间官参垄断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