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周瑜真的气量狭小吗?他是怎么死的呢?
周瑜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东吴名将,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如果你问大部分人对周瑜的看法,得到的答案无非是“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诸葛亮三气周瑜”等故事,以及长相英俊、娶了小乔、气量狭小这样的评价。毕竟,相较于电视剧和小说而言,正史的受众实在是太小了点。那么,历史上的周瑜真的气量狭小,最终被诸葛亮气死了吗?
周瑜心胸非但并不狭小,反而可称之为器量广大
历史上的周瑜出身世家大族,其唐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曾在东汉担任太尉之职,其父周异也曾任洛阳令。其年少时便与孙策交好,后从21岁起便率兵投奔孙策,协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又率兵奔丧,辅佐孙权稳固统治,并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分天下”的基业。
周瑜不仅出身较高,而且算的上是年少成名,二十四岁时便已经名满江东,“吴中皆呼为周郎”(《三国志·周瑜传》),且从年少时起便位居高位,如果周瑜真的气量狭小,那么根本不会有如此成就,而从史料记载来看,也的确如此。
《江表传》有载“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从这段记载来看,孙坚时期的老将程普,仗着自己年长资历老,对于年纪轻轻就位居高位的周瑜极为不服,多次对周瑜出言不逊,而周瑜却始终没有予以计较,后来成功折服了程普,这岂是气量狭小之人的表现?
而且,无论上级、僚属,甚至是敌人,对于周瑜的评价都极高,例如孙策称其“吾得卿,谐也”,孙权则说“周公瑾雄烈,胆略兼人”,刘备称其为“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蒋干则说“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诸葛瑾、步骘亦言“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与此同时,周瑜堪称多才,除了政治军事才能外,他还极为精通音律,当时便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可以说,在当时的江东地区,周瑜可以说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几乎征服了所有人,这样的人又岂会气量狭小?
如上,如果周瑜真的是气量狭小、嫉贤妒能,他又岂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并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从史料记载来看,历史上的周瑜非但不是气量狭小之人,反而称得上是“器量广大”之辈。
历史上周瑜的真实死因,目前无法得出准确结论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中曹操虽然败退,但战后的荆州却是被魏蜀吴三方共同瓜分的,曹操败走之后却留曹仁留守,显然不愿轻易放弃,东吴出力甚巨却仅得江夏、南郡少部,反倒是刘备获得了荆州四郡土地还多,反而成了最大赢家。
根据《三国志·周瑜传》的记载,周瑜针对当时的天下形势,向孙权提出了“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的战略规划。
在这个战略规划中,周瑜认为想要夺取天下,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攻取巴蜀之地;第二步是吞并张鲁,与西凉马超结盟;第三步则是留名将镇守巴蜀,自己和孙权占据襄阳,从而两路夹击图谋北上。这个计划不可谓不大胆,格局不可谓不大,简直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
事实上,孙权最终同意了周瑜的这个计划,周瑜便于建安十五年(210年)返回江陵准备实施该计划,但却在途径巴丘(今湖南岳阳)时突然病故,年仅三十六岁。
目前,关于周瑜之死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周瑜死于旧伤复发,“赤壁之战”后期,周瑜在与曹仁交战的过程中,“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三国志·周瑜传》),曹仁听说后便立即率兵攻打吴军,以致身受重伤的周瑜不得不带伤巡视各营,激励将士杀敌。此时虽然距离周瑜负伤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但“赤壁之战”后周瑜根本没有时间细心调理,旧伤复发倒也不是不可能。
另一种说法认为周瑜死于疾病,根据《江表传》的记载,周瑜临死前曾写下一封遗书,其中提到“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也就是说途中突然患了重病,经过治疗后却不见好转,自觉已经时日无多。在古代那种医疗条件下,突发重疾而死也实属正常,更何况周瑜很可能箭伤未愈,因此虽然可惜,但也并非无礼。
如上,历史上周瑜死的极为突然,而关于其死因却难有定论,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才导致给后世留下了很多猜测空间。
至于《三国演义》,为了抬高诸葛亮,周瑜的事迹多有虚构,一方面给周瑜加戏,拉高他的战绩,例如将孙策擒太史慈之功给了周瑜,将孙静击破王司徒之功也给了周瑜,又如历史上孙策托孤只有张昭,《三国演义》却说是张昭与周瑜,再如历史上周瑜只是跟程普分任左右都督,《三国演义》却说周瑜是大都督等等。同时,却又说周瑜嫉妒诸葛亮才能,最终被诸葛亮气死,从而使得周瑜成为了神化诸葛亮的“工具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