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什么是曹随萧规?这个成语的背后有着什么深意?

  萧规曹随最早出自于汉·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比喻完全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陈涉大泽乡起义打响武装反抗暴秦第一枪并建立“张楚”政权后,引发多尼诺骨牌效应,“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县F4曹参萧何刘邦樊哙趁势登上辉煌壮阔的历史大舞台。

  沛县公职人员曹参与萧何鼓动沛县令顺应潮流的同时,令樊哙趁扩大势力之机,请回因私放壮丁而藏匿于沼泽中避祸的刘邦。沛县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守,欲诛萧、曹。”曹参与萧何逃出城外投奔刘邦告知详情,并献计刘邦,将劝降信绑在箭上射入城内,晓谕城中百姓杀县令以响应义军。城中“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并公推刘邦为沛公。刘邦组建起一支以沛县子弟为骨干的三千来人的队伍,走上武装反秦的道路。

  从此,萧何在后方“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曹参则脱下大褂换军装,跟随刘邦出生入死南北转战,最终随刘邦一路“至咸阳,破秦。”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汉王封参为建成侯。从至汉中,迁为将军。”其后,曹参再随刘邦“还定三秦”,经过血战,向东夺取咸阳。其后两年间,曹参鞍前马后跟随刘邦“击诸侯及项王。”

  不论屡战屡败还是屡败屡战,曹参忠诚不渝,成为刘邦的心腹爱将。他被任命为左丞相后,率兵进驻关中。魏王豹见楚军实力强大,遂“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地叛汉投楚。曹参与韩信联手平叛,“生获魏王豹“后,又“取平阳,得豹母妻子,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县。”刘邦做个顺水人情,将平阳赐予曹参为食邑。

  其后,曹参配属韩信“破赵”又“东击齐”,大破楚军,斩杀项羽大将龙且,“定齐郡,凡得七十县。”韩信被刘邦封为齐王后,心满意足率部“与汉王共破项羽。”曹参留在齐国,继续平定齐国尚未降服之地。

  项羽乌江自刎后,“汉王即皇帝位”,分封列侯爵位。曹参以“凡下二国,县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嚣、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的赫赫战果,被封平阳侯,“食邑平阳万六百三十户,世世勿绝。”

  刘邦将“韩信徙为楚王”后,封“(庶)长子(刘)肥为齐王,而以参为相国。”

  曹参到齐国亮相后,再次以出色的军事才华取得令朝廷瞩目的战果:率部击败叛王陈豨的部将,又在黥布反叛时,辅助齐悼惠王刘肥率精兵十二万,配合刘邦合击叛军,取得大胜。

  至此,曹参结束军旅生涯。在封侯排位讨论会中,群臣一直认为:“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但刘邦经过综合平衡,采取臣子建议,将“汉初三杰”中的萧何名列榜首,曹参屈居第二。

  (二)贤明齐相

  刘邦驾崩,太子刘盈变身汉惠帝后,废除诸侯国设相国的法令,任命曹参担任齐国丞相。这一任命,为之后曹参走向朝廷做了极好铺垫。

  “诸侯大国无过齐悼惠王”,齐国多达“七十城”,是西汉最大的诸侯国,更是一块极其考验执政者智慧的试验田。当时,天下甫平,人心思定,齐悼惠王年轻气盛,一心想在齐国干出一番成绩以回报父皇。于是,治国理政的重任,自然责无旁贷落在丞相曹参肩上。

  曹参虽戎马倥偬多年,但毕竟是文吏出身。所以,他心甘情愿放低身段,将齐国老者与书生悉数请到相府,向他们虚心求教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有效方法。老者与书生们七嘴八舌,踊跃献计献策。这些建议既众说纷纭,又相互抵触,令曹参头昏脑涨,难以定夺。

  有人建议,重金聘请胶西德高望重、精通黄老之术的盖(gě)公前来问计。曹参听到“黄老之学”一词,眼睛一亮,立刻“使人厚币请之。”

  黄老之学为“黄帝之学”与“老子之学”的合称,提倡“(为政)贵清静而民自定”,建议君主治国“无为而治”,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简言之: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西汉接盘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贵为天子的刘邦出行,都无法凑齐四匹象征帝王威严的纯色马,将相更是寒酸到只能乘牛车上朝的地步。为避免重蹈秦亡覆辙,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以逐步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刘邦和萧何为首的西汉掌舵者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视为圭臬,同时采取“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劝课农桑等系列利民利国措施,驾驶着西汉这艘巨轮驶向正确的航向。

  曹参与萧何是共同追随刘邦起事的老战友,他对萧何依照黄老之学制定的政令法规极为佩服,并不遗余力在齐国推行。但是,朝廷的规章在齐国遇到水土不服问题,曹参急需找到一条符合齐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因此,他厚礼请来盖公,郑重采纳其“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建议,并将办公正厅让给盖公居住以示尊崇。从此,他结合朝廷法令和齐国实际,“治要用黄、老术。”经过近十年治理,齐国经济复苏,百姓安居乐业,曹参因此被百姓“大称贤相”,齐国也由此成为诸侯国中综合成绩最优的郡国。

  也正因为曹参在齐国坚定不移向朝廷看齐,采取黄老之术治国,与萧何的执政理念一脉相承。所以,萧何病逝前,“所推贤唯参。”曹参也当仁不让,断定自己必然成为萧何的接班人。

  (三)曹随萧规

  曹参赴京后,“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他只做了两件事:“择郡国吏长大,讷于文辞”的“谨厚长者”,召为丞相属官;对刻意使用艰涩难懂的语言文字来追求声誉的官吏,一概斥退轰走。

  他对身边人极为宽厚,总是千方百计为他们隐瞒掩盖细小过失。属下感恩戴德,知过能改,使得相府始终和谐安宁。

  丞相府后园临近其他部门的集体宿舍,单身汉们下班后总聚合在宿舍中“日饮歌呼。”丞相府吏被他们搅得无法安心办公,多次抗议无效后,“乃请参游后园”,让他亲耳“闻吏醉歌呼”,请求曹参加以制止。曹参反而令府吏取来酒食,席地而坐,与府吏们觥筹交错,与隔壁集体宿舍的单身汉们大呼小叫相应和。

  曹参继任丞相后,指示下属:一切公务必须按部就班根据萧何的既定方针办事。下属们对萧何的这一套驾轻就熟,曹参根本不用操心政务,于是无所事事,“日夜饮酒”,引得“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对他的不作为忧心忡忡,随时想找机会加以劝谏。曹参心知肚明,每逢有人拜访,“辄饮以醇酒”,见来人趁着酒兴想要开口,立即令人灌酒,直到把来人灌醉送回家中。因此,没有人能找到机会劝谏曹参,曹参也乐得悠闲自在地天天饮酒作乐。

  长此以往,一些朝臣开始在汉惠帝面前指责曹参毫无创新能力,一切遵循萧何规章行事,有严重的懒政及不作为之嫌。三人成虎,汉惠帝也开始“怪相国不治事”且遇事很少请示自己,颇有倚老卖老之嫌。于是,他指示曹参之子、中大夫曹窋:“您回家后,私下问问您父亲:‘高帝刚归天不久,皇帝正值青春,您身为丞相,每天喝得醉醺醺,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汇报。您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心忧天下?’但是,您千万别告诉他这些话是我教你说的!”

  曹窋趁休假回家机会,鹦鹉学舌重复了上诉言辞。曹参大怒,“笞之二百”,厉声训斥:“赶紧滚去上班!天下大事轮不到你小子说话!”曹窋带着一身伤痕回报汉惠帝,汉惠帝很不高兴,当面责备曹参:“您为何收拾曹窋?他那番话是我教他劝谏您的!”

  曹参从容地取下帽子谢罪后,平静地发问:“陛下自忖是否与高皇帝同样英明神武?”汉惠帝答:“朕岂敢与先帝比肩!”

  曹参再问:“那么,陛下觉得曹参与萧何谁更有治国理政能力?”汉惠帝实事求是道:“您好像不如他!”

  曹参道:“陛下之言太正确了!高皇帝与萧何平定天下后,根据国情制订出具体可行的政策法令。陛下只管垂拱而治,曹参等各负其责,遵行既定的政策法令,不要标新立异破坏政策法令的稳定性,不也很正常吗?”汉惠帝如梦初醒,拍手叫好。

  曹参担任丞相三年后,“薨,谥曰懿侯。”

  人亡政息、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朝天子一朝臣。继任者为追名逐利,往往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重起炉灶以示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这是古往今来的惯例或曰潜规则。曹参在汉初封侯评功时,屈居萧何之后,对萧何难免心怀芥蒂。因此,他继任丞相后,大可遵行惯例或潜规则。

  但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萧何有推荐老朋友继任的博大心胸,曹参自然有虚怀若谷的胸怀。所以,他能站在决策者的高度掌稳舵,带领大汉军民驶向幸福的彼岸,为其后标志着 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精神与物质基础。

  尝到休养生息甜头的百姓们满怀感激之情,把曹参的事迹编成歌谣传唱:“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一。”

  司马迁也盛赞曹参:“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可见,曹参不仅以博大胸襟令人敬佩,更凭“曹随萧规”的执政方式青史留名。他给后人留下一个启示:不折腾才是为政的最高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