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司马昭明明可以自己做皇帝 司马昭为何到死都没有行动

  对司马昭完全可以称帝,为什么他到死都没有当皇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司马昭,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可以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妇孺皆知的成语。即使是不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对司马昭的野心也是非常了解的。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野心勃勃的司马昭至死都没有篡魏称帝。他的晋文帝之名,还是他儿子建立晋朝之后,给他追封的。

  话说,在甘露五年(260年),司马昭再次拒绝了朝廷对他的封赏。但是,朝野上下都知道,天下大事实际上都是他说了算,皇帝曹髦并没有什么实权。

  看着曹氏族人被司马氏排挤地已无立足之地,皇帝曹髦实在是忍无可忍。当年五月,曹髦怀着一股悲愤之情,不顾大臣们的阻拦,坚持要去杀司马昭。在东止门外,视死如归的曹髦,被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拦住了。

  司马伷命自己的护卫挡住曹髦,但卫士们却被曹髦的皇帝名头吓到了,都不敢擅自动手。就这样,曹髦手持宝剑,如入无人之境,离司马昭越来越近。

  此时,中军护卫贾充闻讯赶来,领着士兵强行挡住了杀气腾腾的曹髦,并将曹髦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了起来。当时,曹髦仗着自己是皇帝,丝毫不把兵士们放在眼里,他继续拿着剑冲杀,并不断地用自己的皇帝之名呵斥兵士。

  众兵士担心伤到皇帝,于是,纷纷退让,眼看包围圈就要被曹髦突破了。贾充见事情不妙,赶快唤来心腹成济,并唆使成济进行正面抵抗。成济头脑简单,接到贾充的命令后,根本不想别的,直接杀死了曹髦。司马昭听说之后,虽然感到震惊,但凭借自己强硬的手腕,很快摆平了此事。

  他先逼迫太后下诏,将曹髦的皇帝之名剥夺,然后,杀掉了成济。朝野上下虽然对皇帝被杀颇有微词,但面对独断专行的司马家族,也只能默不作声。试想一下,司马昭能凭借一人之力强行压下弑君一事,可见,他的权力有多大。

  其实,在封建社会,任何一个对皇权有觊觎之心的人,都不会停止自己的称帝之路,更不要说像司马昭这样权倾朝野的“二皇帝”了。

  那么,司马昭为何迟迟不肯称帝呢,难道是他的实力还不够吗?

  实际上,当时的司马昭已经完全有能力去改朝换代,经过司马懿和司马师两代人的苦心经营,曹家江山已经摇摇欲坠,千疮百孔。所以,司马昭想要废掉皇帝曹奂,只需下一道命令就够了,根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此外,所有的曹氏皇族,都早早地被司马家族集中到了邺城。

  此时,如果有人胆敢发出异议,那么,司马氏将可以实行杀鸡儆猴之举。至于魏国的军权,曹氏族人更是无法染指。尤其是在司马师平定史文钦叛乱之后,魏国的所有军队几乎都被司马师掌握了。在司马师去世前,又将所有部署都交代给了司马昭,这就实现了军权的无缝转移。

  除此之外,司马家族还掌握了全国的舆论。

  众所周知,改朝换代一事关系重大,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众怒,落个乱臣贼子的千古骂名。之前,董卓可以随手废立皇帝,但始终无法服众。后来,甚至被几路诸侯群起而攻之。而曹操虽然堂而皇之地代天子下诏,但终其一生也只能自称“魏王”。

  因此,倘若某个人胆敢弑君或者逼皇帝退位的话,必须事先处理好舆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司马昭并不需要过分担忧。因为,魏国成立不足百年,成立的时候,天下尚未一统,恩泽并未广播。况且,魏国也是曹丕篡汉而成的。如果,司马昭建立新朝,那么,顶多是把曹丕的剧本拿出来再演了一次,根本不会像东汉末年那样引起全天下的震动。要知道,大汉可是将近四百年的天下。

  实际上,司马昭做梦都想称帝。

  他之所以压抑住自己的这份渴望,只是因为蜀国还没有灭亡。在司马昭看来,自己虽然降服了魏国,但若想改朝换代,还是要取得灭蜀之战的胜利。因为,只有这样,自己登基称帝才有压倒性的说服力。

  于是,司马昭不顾邓艾等人的反对,坚持要出兵灭蜀。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十八万魏军兵分三路,气势汹汹地向蜀国发动了进攻。在魏军猛烈的攻势下,蜀军连四个月都没有坚持到,便决定投降。当年的十一月,蜀国后主刘禅打开城门投降魏国。

  至此,蜀国灭亡。

  司马昭见蜀国已灭,便高兴地准备起登基事宜来。但可惜的是,他命不长久,没有熬到登基的那一天。由于身患重病,他只能延迟登基。可不料,灭蜀之后的第二年,他便在病床上撒手人寰了。所以,改朝换代这件事,只能让他的儿子司马炎来做了。

  于是,26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政权,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随后,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到了280年,西晋灭吴,完成了统一。

  至此,整过国家真正成了司马氏家族的天下。

  参考资料:

  【《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资治通鉴·卷七十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