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令中国损失一亿人口
西方人闯进中国,赶上中国一个王朝的末世,原本就是悲剧,又赶上一场农民大暴动,更是悲剧。但这个悲剧,不是西方的,而是中国和中国人的。这个古老的国度,哪怕进步那么一丁点,也要付出那样大的代价。
(图)太平军,1850太平天国领导下的农民军队
中国的太平天国战争结束了。这场持续了14年之久的内战,波及大半个中国。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几乎为之糜烂。战争过后,不仅安徽、湖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江浙也是一样。直到我小时候,家乡浙北老人们谈起长毛,依旧谈虎色变。长毛杀人如麻,是他们唯一的记忆。
有人认为,这14年中国至少损失了1亿人口,也有的估计要少些。但总的说来,损失数千万人口肯定是有的。战争,并不仅仅限于太平军和清军之间,因太平天国造反引发的动荡,波及全国。当年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乃至于珠江三角洲,遍地烽火,大大小小的叛乱不计其数。仅山东一地,称王称帝的叛乱,已经把戏班子里的王帽子戏装给抢完了。太平年间是搭棚子唱戏,那时则是搭棚子称帝。容闳回国,到了广州,看见刑场上血流成河。
对付洋人不中用的叶名琛,对于洪兵起义,可是地道的屠夫。这1亿人口的损失,当然不都是叛乱者的作品。前来剿灭他们的清军,包括后来号称纪律尚可的湘淮军,也都有份儿。你杀来,我杀去,杀的最多的,其实都是良民百姓。更为不堪的,其实是由于战争带来的灾难、瘟疫和生活、生产条件的破坏,饿死、冻死、病死的人,应该不比被杀死的人少。
即使对太平天国持无条件称赞态度的人,也不能否认,这场所谓的农民革命,其实就是最后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跟时代相配的新东西,相当有限。跟以往无数次的农民造反一样,这场所谓的革命,除了死了这么多的人,毁坏了无数的财物,烧毁了无数房屋之外,没有给中国带来别的东西。唯一的例外,是太平军出于跟西方人天然的亲和感和农民的实用理性,率先使用了洋枪洋炮,给了湘淮军最直接的刺激,进而加速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进程。只是,相对于这样一点“进步”的因素,中国人为此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其实,不付出这样的代价,只要西方人已经进来了,类似的变革早晚都会发生。
历史上,无数次的农民战争,过程、结果都差不多,造反的和平叛的,双方都是中世纪的野蛮武人,所谓待百姓如子的王师,只是文人的想象。这些野蛮的武人,有了一个机会,发泄着社会积怨和人性的暴虐,能有什么好果子?造反者均贫富的口号,只是口号,从来落实不了。跟随农民领袖打天下的人,也不怎么需要这个口号落下来。所有人对首领多吃多占多女人,都没有什么怨言。况且,即使真的在造反过程中均了贫富,也挡不住雪崩式的破坏。这样的农民战争,推动不了社会的进步,唯一的作用,就是给多年创造的社会财富清零,为社会发展格式化。众多老弱妇孺,在这个过程中,就填了沟壑。每一次都是这样,最是渴望造反的最底层的平民百姓,在造反中损失最大。反正旧人死光了,还会有新人成长起来,周而复始,没完没了。
(图)太平军所到之处烽火遍地
对于这样治乱交替的周期,古人看得很透,对于其发生的机理,也有人能想明白,却没有人能阻止它的发生。造反的结果,是大家受损,但大家却防止不了造反的发生。这种事情,发生与否,开关在官府,在朝廷。
中国这个官僚帝国,官的份额太大,民的份额太小。社会对官府和官府中人,反制能力太弱。所以,官员若要凭借官府的势力,靠压榨民众给自己捞钱,相当容易。这样的官僚帝国,制度筐子里的官僚机构,原来设置的时候,肯定是为了做事的。给谁做事?给皇帝。官员如果不称职,自有监察机构来监督,这个机构直属皇帝,可以随便说话,弹劾官员。但是,若要官员大部分都称职,首先必须皇帝比较精明,其次,还得十分敬业,每天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监管。
显然,没有多少皇帝能这样做,他们撑不下来。结果,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原来是设官分治,变成设官养人。官僚机构在办事方面,膨胀、臃肿、低效率,哪个朝代都免不了。制度的锈蚀,机构的老化,与之相伴而生的,就是官员的腐败,包括朝廷的腐败。这样的腐败,一方面是赋税增加,摊派增加,民不堪命,一方面则是应变能力差,难以应付日益增加的社会问题。到了这种时候,即使不是官逼民反,也会因为天灾人祸,激起民变,而官府的推诿、扯皮、欺瞒,或者硬性压制,又会将小事变大,大事弄乱,最终燃起漫天大火。
具体到清朝,机构的膨胀不严重,官员的缺位增加也不多,但官衙里的胥吏却膨胀得无以复加。士大夫讥讽说,我朝与胥吏共天下。其实不是没有道理。胥吏的膨胀,也是官府变成养人机器的一个标志。只要与胥吏共天下了,那么,这个制度就快要腐朽了。这其中,每个社会都有心怀不满的书生,都有心有异志的教首,都会有第三社会的土匪、流氓和痞棍,这些人原本就是火种,没有柴火的时候,火种再多,就只能自艾自恋地自生自灭,但是有了柴火,而且很干,就会燃烧起来。原来不起眼的失意书生,不起眼的教主和令人讨厌的帮主、土匪、盐贩子,就会成大气候,变成大人物。
没有一个朝代,能把这些火种真的消灭干净。秦汉之制,政权下到乡下,把农民变成编户齐民,将所有视线里的游侠,扫荡一空。但是,真要是制度出了问题,官僚不管事的时候,照样民变蜂起。说到底,作为一个农耕社会,古代没有一个朝代有这个本事,建构一个极权式的社会,将整个社会管起来,一直管到老百姓的炕头上,因为古人没有今人这种动员能力。
所以,农民造反,大规模造反的出现,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事情。即使有人明白,造反之后的政权,还不如造反之前的,造反还是会出现的。发起造反和参与造反的,其实就是赌徒,即使明明知道前面的人都赔了,他还是要试试,一来过瘾,二来觉得说不定自己就是那个幸运的赢家。
(图)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太平天国还是幸运的,因为它的发生,正好赶上了中国被逼着走向了世界。外面的世界的闯入,让这个农民的王朝有了跟传统农民造反所建立的政权不一样的因素。天国的造反者,见识了洋人,也见识并欣赏了洋枪洋炮以及所有他们所能拿来的西方玩意儿。其中一个在香港待过的人,还提出了一套资本主义的方案,令敌方的有识之士也感到惊讶。天国的农民,无意中摸到了现代性的门槛,只是无力越过它。但就是这么一摸,也刺激了那些帮助清朝打长毛的士大夫,以此为契机,中国的第一轮现代化,就这样误打误撞起步了。
太平天国后期杰出领袖李秀成,在被俘之后,写了一个自述,也就是后世争议不休的《李秀成自述》,实际上就是他的供状。在现在看来,以这份自述来论说李秀成是否投降,原本就是一个无聊的话题。但是有意思的是,这份自述告诉我们,这个杰出的太平军将领,对洪仁玕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一点都不感冒。他总结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共有十误(实则十一个)。前四个,都是战略选择的失误,第五第六是内讧,洪杨内讧和洪石(达开)内讧。剩下的,就是洪秀全任人唯亲,不问政事,封王太多,不用贤才,立政无章。后面的五条,都是一个古代昏君的标配。李秀成识字不多,如果让一个有文化的士大夫来总结,估计会比他说得更全面、更深刻。其中,洪秀全任用洪仁玕,也是洪秀全的失误之一。换句话说,李秀成一丁点儿没感觉到《资政新篇》的好来。
李秀成是一个让在华的西方人了解最多,他本人也跟西方亲和感最强的太平军将领。就是他的部队,最先摸到了军事现代化的门槛,最大限度地装备了洋枪洋炮。他也有能力,能把自己的主张落实下来,有本事统帅几十万大军。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摸到了现代化的门槛,也接触到了那么多西方人的时候,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迈过那个门槛。
西方人闯进中国,赶上中国一个王朝的末世,原本就是悲剧,又赶上一场农民大暴动,更是悲剧。但这个悲剧,不是西方的,而是中国和中国人的。这个古老的国度,哪怕进步那么一丁点,也要付出那样大的代价。
▌摘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著),重庆出版社授权合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