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间、政府合作收集情报,近万人外派不是学习是搞情报偷技术
文|陈曦
影视作品中的日本女间谍南造云子的形象
情报中心转移到经济
二战时日本情报工作可以大体分为三大系统:一是军部控制的军事情报系统;其次是外务省控制的外交情报系统;再就是有着官方或者半官方民间社团组成的庞杂的外围体系。不过,随着二战结束,1945年10月4日盟军占领军总部下令解散日本宪兵队和情报组织。日本军情系统受到了重创,包括黑龙会在内的组织都被强令解散。
虽然后来日本在美国的纵容下重新武装,也在70年代左右重建了军事情报机关。当时,日本在防卫厅下面设立防卫处、第一情报研究处和第二情报研究处,而在法务省下设立公安调查厅(下设三个公安业务处、一个外事处和一个安全研究处)负责策反颠覆活动。加上原有的外务省系统的情报研究机构,算是基本恢复了三大系统的架构。不过,此时日本有着和平宪法,军备也被美国牢牢控制,已经不再可能恢复战前那种带有浓厚军事对抗色彩的情报工作。所以,日本情报中心转移到经济上,形成了以经济部门为主导,民间社团为主力的情报工作方式,而且日本的情报工作传统的细致、擅长分析和无孔不入的特点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民间和政府结合收集情报
二战之后日本就扩大了民间和政府在情报收集工作上的结合。尤其是政府的主导下,将情报收集工作和私人产业、大学连为一体,形成了一个高度合作的协作体。当时,在日本有许多私立学校,这些大学会设置专门课程,培养海外搜集情报所需要的人才。光1956年,日本经济外交系统大概向国外派遣了近10000人去学习,其实更是收集情报。在此时,日本情报网的核心可以说是通商产业省,大部分政府和产业界的合作都是由这个部门发起的。在80年代左右,日本外务省只有2517名正式员工,而通产省员工则多达15449人。而与通产省协作的是一个叫做经团联(经济团体联合会)的机构,通过这个机构下属,政府与有一些组织和协会相互协作,收集日本所需的全面经济、政治情报。其中有些组织专门从事情报搜集,另外一些则根据情报进行研判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在这些组织机构中,最著名的就是野村研究所,这是一个建于1965年的机构,当时的雇员大概有550人,其中研究人员有270人,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从投资、工业、区域规划、环境研究乃至所有科学领域。而著名的三菱研究所也是一种类似的“智囊”机构,工作人员中有许多大学生,每年都会资助许多大学生出国旅游,借机收集情报。对于这些机构来说,分析公开情报,从中得到有益结论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通过情报分析探知中国大庆油田的案例。
通过情报探知中国大庆油田
1959年9月26日,中国在黑龙江大庆发现了大庆油田,一举将“贫油国”的帽子扔到了太平洋了。刚发现油田的时候,中国政府对具体地点严格保密。而三菱研究所首先根据搞到手的1966年7月的《中国画报》刊载的王进喜照片,根据他的衣着推断出大庆油田是在冬季为零下30度的“北满“,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在同年10月,《人民中国》发布了一篇报道,提到王进喜用肩膀将几百吨采油设备扛到了工地。当时三菱的情报专家就得出结论,钻井离火车站不会太远,根据他们掌握的东北地图大致推断出了大庆油田具体位置。这还不算完,这些情报专家根据照片反应塔上的扶手栏杆的粗细推断出反应塔的内径为5米,配合相关的公开资料测算出了大庆的炼油能力和规模、年产油量等内容。此后,三菱重工判断中国必定要大量引进采油以及炼油设备,立即集中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全面设计出了适合中国大庆油田的设备,最终一举中标获取巨大的商业利益。
窃取技术
从这个例子中间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在情报分析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先列。不过在窃取技术方面,他们也不算差。七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日本察觉到计算机可能是下一个爆发的技术风口。于是当时就由通产省和经团联联合牵头,制定紧急发展计划,对世界范围内的相关工作进行相关情报工作。甚至就连日本国会也授权通产省设立了一个电子工业审议委员会。于是,通产省设立一个情报室,派遣了各种考察团前往硅谷进行所谓的“考察”。毋庸置疑,这些考察团中有不少人都是情报人员,他们表面上参加会议、训练以及参观计算机公司。但实际上并非这样简单。他们会有意和美国公司的负责人、工程师交朋友,甚至跟踪他们,以提供咨询费的名义来诱惑这些关键的技术人员提供情报。当时,硅谷一家半导体公司生产的半导体硅片光掩模失踪了,虽然警方对此事做了大量调查,但始终未能破案,就在此事不久后,日本的半导体技术突飞猛进,甚至开始向美国本土进行倾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