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北宋亡国就是因为他们!

要说这中国历史上最不适合当皇帝的皇帝,如果南唐后主李煜算一个的话,那宋徽宗赵佶还得排在他之前。这位在“靖康之耻”中被掳走的逊位皇帝不仅精通诗词歌赋,而且在书画方面也颇有造诣,他的瘦金体和花鸟画以及工笔人物画可都是有市无价的宝贝。他身为古人,不仅有浓郁的古典艺术气息,还具有非常醒目的浪漫主义情怀,这种情怀醒目到他和一位名妓的风流韵事弄得全国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位一国之君平日里举止轻佻,而且他还把这种轻佻带到了朝堂之上,他从不认为自己应该肩负起治国保家的重任,而是将北宋作为个人的艺术花园,任由他随意挥洒自己的天赋。后来这位皇帝可算是遭到了现世报了,他的漫不经心使得金人长驱直入,于是他的后半生便留在了坚硬如冰的辽东,经历一日复一日的苦寒。可以说,北宋的灭亡固有其历史发展因素,但赵佶对于国政的懈怠和玩世不恭也是其重要原因。这种懈怠和玩世不恭不仅体现在他重用奸臣,还体现在他对道教的态度上。赵佶不仅痴迷于道教,竟然还用道教治国,这种前无古人的做法在今日看来也是后无来者。

有明确的史料记载,赵佶因为对道家着了迷,连带着对道士都非常欣赏,名声传开后,凡是稍有些名气的道士都聚集在他身旁谄媚。而被赵佶看上眼了的道士,最后都飞黄腾达了,他们有的当了高官,有的被赏赐家财万贯,总之纷纷走上了人生巅峰。这么多道士聚集在一起炼丹讲道什么的,不仅皇宫整日里鸡飞狗跳,就连朝堂之上也不得安宁。这种崇尚道教的风气也传到了宫外,北宋上下一时之间冒出了许多道观,整日里有人举办法会讲道。而举办法会是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的,有的一次竟能花掉折合人民币百余万的钱财!如此劳民伤财地推广道教,也难怪北宋民不聊生、官逼民反了。

那么,赵佶为何如此推崇道教呢?原来,当赵佶还是一个王爷的时候就对道教颇感兴趣,那时他的身边就已经有不少道士了。其中有一个道士预言说将来登上皇位的是一位吉人。吉人吉人,一个吉加上一个人,合起来正是赵佶的名字。后来,赵佶果然就坐上了皇位。回想起之前的预言,赵佶对这位道士简直崇拜得不得了,对道教也是越来越笃信。从此以后,赵佶对于道教的推崇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虽然赵佶身边围绕的道士很多,但大多数人都是一些小角色,真正有名的只有寥寥数人,他们分别是张虚白、王老志和林灵素。

其中,张虚白以善于隔空取物闻名,听说有一次他为赵佶取来了一个锦囊,赵佶打开后吓得腿都软了。为什么呢?因为囊里面装的都是他在血气方刚的少年时代写给女孩子们的情书,其内容之香艳简直让清心寡欲的道士都红了脸。赵佶惊讶于王老志能取到如此私密的物品,从此对他越来越敬佩,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赵佶对王老志是敬畏,而对于林灵素则是宠信了。林灵素这个人看起来就仙风道骨,而且颇有魏晋之遗风,看起来就不像凡人。和魏晋名士一样,林灵素喜好饮酒,但却经常没钱付账,欠了酒馆许多债。当有人上门要酒账时,林灵素并不慌乱,而是当着人家的面施展自己的术法来吓人。他把自己的一张脸活生生掰成两半,一半面色如常,而另一半竟变成了白骨。要账的人一见差点被吓晕,赶忙慌不择路地跑了,从此再也没敢踏进林家大门。

这样的新鲜事怎么能逃得过赵佶的耳朵,于是赵佶就将林灵素召来了。结果看到他的第一眼赵佶就惊呆了:这位大师,我好像在哪里见过!直心眼的赵佶就问林灵素之前有没有见过他,没想到林灵素回答说:“见过,当然见过。您本来是玉皇大帝的长子,住在九霄之中的最高层,主管南方,我们都尊称您为帝君。因为我之前是在您父亲手底下做事的,所以咱们有过照面。”赵佶这个极度迷信的人君一听那还了得,高兴地差点就飞到了天上去。于是靠着自己的三寸不乱之舌,林灵素成了可以随意出入大内的大宠臣。

相较于以上两位要么神神叨叨、要么巧舌如簧的道士,张虚白可以说是一位真正得道的高人。他不贪图荣华富贵,也不在意世俗虚名,总之既清高又仁德。在赵佶还在沉迷于炼丹制药、写字画画的时候,张虚白就曾预言他会为北方来人所掳,并且劝诫赵佶要收收心,把精力都放在治国理民上,勤勉于政事,以此来免除北宋将亡、自己被掳的命运。但赵佶怎么肯听他的话放弃眼前的美好生活而去从政,于是张虚白看清了赵佶的“扶不起来”,挥一挥衣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等到赵佶真的被掳走了的时候,他才再次想起张虚白的预言,不过为时已晚,再怎么后悔都无济于事了。

宋徽宗若是真的推崇道教,又岂会听不进去张虚白的逆耳忠言?由此可见,他只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道教于他来说,是他可以用来吹捧自己、麻痹国人的工具。而就是为了这样一个工具,他间接毁掉了北宋的大好河山。不知他在辽东坐牢的时候,肚里的肠子悔青了几次?

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