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寻龙诀》里盗墓机关太假,墓里机关重重,万一尸变也有办法

猫叔前几天也看了《寻龙诀》,男主角胡八一手执罗盘,口中振振有词:“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如有八重险,不出阴阳八卦形。”看起来帅呆了。但电影里的盗墓机关猫叔看来有点假,抛开那些炫丽的特效,古代那些聪明人反盗墓的技巧历经几千年传承,绝对的中华智慧。

一、夯实封土:盗墓贼挖不动

在中国古代,高规格墓葬多数都有高大的封土堆,封土堆用夯土筑成,虽然比较坚固,但是也相当于给后世的盗墓贼指示了目标。那么,如何封闭洞口便成了关键的问题,这也颇让工匠煞费苦心。虽然属于被动防御,但有的效果还是挺好的。

二、弩机:暗杀利器

坚固的墓穴只能被动地防备盗墓者,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再坚固的防备也会被突破。

弩出现于春秋时期,弩同弓的发射原理是相同的,但比弓箭射得远,杀伤力强,并克服了拉弓时体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点。

弓弩的杀伤力强大,自然嬴政在营造自己的陵墓时不会不使用这种装置,以射杀企图进入墓道的人。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传诣七十余万人,穿三皋,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当然,若盗墓者晓得内情,只要小心谨慎,想法“断其机”,便万事皆休,任意盗掘,大发横财了。晚清学者俞樾在其所著的《茶香室四钞》中曾引用元人吾衍在《闲居录》中所写的一个故事就再现了这一情景:“陈州古墓,俗云高柴墓,为冯马儿所发。初得石刻,曰‘冯马儿破’,遂发之不疑。毒烟飞箭,皆随轮机而出,因断其机,得金铸禽鸟及玉甲片若龙鳞状,其他异物不可数记。”

由于弩机需借助有弹性的动物筋腱等完成力量储备,实际上墓葬的防盗弩机很快就会因腐朽而失去作用。

三、机关陷阱:聪明人的玩法

鉴于弩弓飞刀法有它的局限性,历代的墓主们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系列连环翻板、铁索吊石等反盗墓暗器。

所谓连环翻板,即在墓道中挖掘深约3米以上的陷坑,长短与宽度视墓道具体情形而定,坑下分布约10厘米左右的刀锥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小型相同重量的物体,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下陷,人必掉到坑内的刀锥之上。

四、流沙:活埋盗墓贼的地狱之作

相比于飞刀弓箭、翻板吊石等刚猛的暗器,沙子无疑是反盗墓被动防御中最出其不意的有效手段。

难道这座古墓有什么特别的防盗措施吗?其实,在建造方法上与其他古墓没什么两样,不同的是,其他墓穴砌筑完后都是用土回填,而这座墓穴则是用沙回填的。17米深的墓穴,上面回填了11米厚的细沙,表层再填土封盖。细沙里放置了一千多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尖利石块。这就是它防盗的秘密。

在盗墓者眼里,再坚硬的古墓都不在话下,唯独面对散软的黄沙,他们竟束手无策。流沙古墓的防盗构思实在巧妙。一般的思维都是想尽办法用岩石、夯土等坚硬的材料把墓穴建造得坚固。而这座墓穴却一反常规,弃用只有坚硬才坚固的理念,利用细沙的流动性,采用软防御的办法,而且极其成功。谁敢说它不坚固呢?

没有墓主愿意把自己的遗骸埋入黄沙,不过相比死后惨遭倒斗之苦,楚墓倔强的墓主人宁可选择这类玉石俱损的机关,将墓室和潜入进来的盗墓贼来个同归于尽。

五、反扣:防止尸变的自我干预

反扣,除了可能防止所谓“恶鬼”离开墓室危害人间,最大的可能用途,就是阻止盗墓贼从墓道和墓门通过。

这样的墓室设计,似乎是要防止里面的“人”出来,而不是外面的盗墓人进去。 据说,这与数百年前该地区存在某种丧葬习俗有关,为了防止死于非命的人“尸变”危害乡里,所以在建造墓室时采取了“反扣”手法,即用半截巨石封住一半墓室。而另一个是实际用途,可能就是阻止盗墓贼通过墓道和墓门这些神圣的位置进出墓葬。

六、水银毒气:秦始皇要拿咸阳人殉葬

伟大的秦始皇在死后还绑架了帝国首都咸阳百万人民的生命,一旦挖开秦始皇陵,咸阳地区的人口密集区将首先受害。

秦始皇陵卫星图

已经发掘出的陪葬坑兵马俑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具有世界影响。

秦始皇陵封土堆,已经确认地宫就在下面,但是2000多年来,无人成功打通地宫——中国政府明确表示50年内不会发掘地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1981年至1982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的专家与秦陵考古专家合作,对秦始皇陵土壤的水银含量进行测试。结果在秦始皇陵的封土中心,发现一个面积约1万2000平方米的水银含量异常区。其水银含量的平均值较封土来源地——鱼池多出6.8倍,个别测试点更多出50倍。

20世纪末,一个由美国国家考古队牵头的考古团来到陕西临潼郦山脚下的秦始皇陵。考古专家在地宫表面检测出大片强汞区域,结论是,地宫里隐藏着大量水银。水银的分布走向,分明就是一幅大秦帝国的疆域版图。

2003年,863计划地球物理综合探测考古秦始皇陵课题项目组再次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无损勘查。取土化验发现的汞异常是10倍左右,最高是20~30倍,和1981年探测的结果差不多。同时,刘的小组还用取样机插人士中,抽取了土壤中的空气做测量,同样也测出了汞异常。探测中,科技人员发现地宫上方的土壤汞异常的分布很有规律:北东最强,南西次之,北西最弱,和古代中国人地理观念中的“江河湖海”位置以及秦始皇本人到过渤海的经历正相吻合。封土下汞含量超标20~30倍,不算是非常大,“秦陵含汞2000多年来,经过了大量蒸发”,汞的含量应该没有当初的多。

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也在反复梳理史料并两次实地取样检测后确认:地宫水银藏量不虚。

2006年,遥感勘探秦始皇陵一期工程结束,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等有关部门运用遥感和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勘探的结果,首次证实秦陵底下确实存在地宫和墓室,并确定了地宫的位置,同时发现大范围、强异常的汞含量,初步证实了《史记》中记载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真实性。

七、蒙古达尔扈特部族:世代专为守陵的

成吉思汗——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征服者

成吉思汗死后,有一支神秘的部族坚持守卫他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衣冠冢。这个部落的起源就跟成吉思汗的死因一样是传奇。

内蒙古成吉思汗陵,中国蒙古族自认成吉思汗正统继承者的最有力证据。

从成吉思汗逝世到明末“八白室”(成吉思汗陵)的出现,其中四百年的过渡史是个空白,中国史书中出现的达尔扈特部族始于此时。“八白室”怎样降临到达尔扈特部落,或者说达尔扈特如何得到守卫和供奉成吉思汗陵寝的权力,这些仍是元史中一个尚未解开的谜。

达尔扈特部族守护着蒙古人的全部历史圣物。苏勒德是蒙古军团的独特军旗,代表了蒙古人的战斗意志,最高意义的三大苏勒德全部由达尔扈特部族的分支在鄂尔多斯世袭守卫。

哈日苏勒德——蒙古军团战神象征,现藏于成吉思汗陵附近的苏勒德祭坛。

在达尔扈特部族的保护下,成吉思汗陵墓成为世界上守灵最长的墓葬,长明灯已经燃烧800年,守灵人的主持官已经延续39代。

达尔扈特部仍然力图保留传世800年的祭祀仪式。

达尔扈特部来自哪里,无人确定。有人认为是当地的鄂尔多斯部,有人认为是成吉思汗帝国忠诚近卫军的兀良合部,有人认为是成吉思汗母亲所属的高贵的弘吉剌部,也有认为是窝阔台或者拖累挑选的精锐将士的后代。

达尔扈特部享有“不服兵役,不纳赋税”的特权,并且世袭罔替,代代相传。直到今天,他们依然享有国家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