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科举考试作弊舞弊的下场竟如此严厉
八历史一卦!
读正史知兴替,学哉习哉,严肃以待!
看野史聊八卦,娱哉乐哉,不必认真!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饱受诟病较多的王朝。清朝闭关锁国,拒绝西方的先进事物,那时的皇帝称自己是天子,皇帝的王朝叫天下,并没有国家的概念,所有清朝以外的“附属国”都要向清朝进贡称臣。清朝施行过文字狱,养出了一个富可敌国的大贪官等等,也是在这个王朝期间饱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屈辱。今天要说的清朝科举制度中所施行的严厉的刑法。举三个案例。
1,《辛卯科场案》
时间:康熙年间,地点:江南,事件:某次乡试。案子的起因是中榜人的身份,中举的苏州人有13个,剩下的全是扬州人,而且都是盐商的儿子,看来有一个好爸爸不论哪个年代都是真理。从概率上考虑,貌似不太科学,不从概率上考虑,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在坊间引起了很大的舆论,说什么的都有。
有两个愤怒小青年还专为此事献对联一副,上联:左丘明两眼无珠,下联:赵子龙一身是胆。因为当时的两个考官一个是左必蕃,一个是赵晋,这是对考官的讽刺。像这种事情,只要官府没有给下定论,那就属于谣言,说什么也没有用。重点来了,中举的两个人,吴泌、陈光奎败露,两个人大字怎么写都不知道,这种猪一样的队友把这件事推向了风口浪尖。
(考试的地方叫号舍,会试考场)
事情闹大了,传到康熙那里,具体是利益瓜葛还是其他什么就闹不清了,反正康熙要彻查此事。最后还是查到了两个考官头上,左必蕃流放,赵晋就直接拉到了菜市口。这属于考官作弊的下场。
2,《俞鸿图舞弊案》
雍正年,俞鸿图在康熙51年中进士,一路的仕途很顺没灾没难。到了雍正年间,到河南出任学政,主要负责教育和考试,这个管制不小,正三品。手握这么大的权利,想不腐败都难。
可能都是造化弄人,命里的克星出现了。这个人叫王士俊,官职为河东总督,是个正二品的官,官大一级压死人,更巧的是王士俊还兼职河南巡抚,放在现在来说,就相当于河南省省委书记、省长、又是军区司令,就是他向雍正参了俞鸿图一本,说其在科举上徇私舞弊收受贿赂。雍正下令查清此事。开始俞鸿图还死咬着不放,却被他的小老婆打了脸,全都招了供,俞鸿图也就招了。
案情坐实,雍正下令腰斩。腰斩可不同于斩立决,一般都是慢慢熬死,所以得知自己腰斩的人都会给刽子手不少银子以求痛快一死。偏偏俞鸿图不知道自己是腰斩,没给刽子手银子,那后果可想而知。在腰上一刀下去后,他痛苦地用自己的血在地上写了七个惨字才死去。周士恒接任他的职位,这人是俞的亲家,告诉了雍正俞死时的凄惨,自此腰斩才废除。
3,《戊午科场案》
咸丰年,一个考生叫罗鸿祀,用银子买通了考官。为了保险起见,同时买通了两个人,分别叫柏葰、靳祥。柏葰阅卷时把罗鸿祀定成副榜也是酒第二名,靳祥又给整成了正榜变成了第一。那事情是怎么败露的呢?
清朝的科举,正榜要复审,复审的人看到他的卷子,顿时三条黑线,八股文写的一塌糊涂还都是错别字,这个人还算有点读书人的正气,不把这件事告发出去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但无奈自己官阶太小,是斗不过身为兵部尚书的柏葰的。
于是他把这件事直接告诉了御史孟传,他也是一个好官,也直接上书到咸丰。清朝历代皇帝都很重视科举,咸丰也不例外,他看到试卷后心念柏葰身为两朝元老,怕是有什么误会,不会这么轻易“冤枉”了柏葰,于是下令重考,那还能通过的了?最后定罪“通关节”,现在的话叫走后门。
放到如今,这种事情罪不该死,轻的给革职,没准消停两天又上任了,重的也不过做几年牢罢了,可那两个考官和这个考生都被咔嚓了。
因为帮助考生作弊,这个身为副国家级干部的柏葰死的冤不冤呢?但从这件事情后,再没有比这更严重的考试作弊案了。
看大片加li_always_w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