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逼妻子自尽,然后背着皇帝自尽,之后几万人跟着自尽
说起南北两宋,众人心中的第一形象无非就是懦弱。的确,两宋时期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强敌时常骚扰边境。到了北宋后期,这些少数民族更加是肆无忌惮的侵袭大宋国土。若是说近代史上的清末与列强签订的各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可谓是人神共愤,那么宋朝时期对外敌的一步步退让就可谓是已经无力回天了。然而,这个以文人为主的王朝只能在所有人的绝望中被少数民族的铁蹄臣服。
1127年,这一年,金兵蛮横的脚印践踏北宋的都城。这一年,标志着大宋朝廷的耻辱,这一年,赵构建立南宋。
与其说南宋是继北宋之后的另一个封建王朝,还不说这是北宋的赵家皇室一个苟且偷生的好名字。靖康之变后,当任的两任宋朝皇帝被迫迁到北方,受尽凌辱,而当时的南宋朝廷也好不到哪里去,外有金兵咄咄相逼,内有奸臣当道,百姓更是饱受战乱,苦不堪言。
这样苟且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公元1279年,这一年,元朝兵马南下,上至皇帝,下达大臣纷纷逃离都城临安。而据历史记载,人们公认崖山一战为南宋政权正式颠覆的标志,多年来,世人多称崖山(今新会崖门)为南宋小皇帝赵昺(音:bǐng、同丙,1272年2月12日-1279年3月19日),又称宋帝昺和大臣陆秀夫跳海自尽的地方,由此南宋灭亡。然而,事实究竟是不是如我们一直以来所以为的这样?
恐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解释。
硇洲岛位于如今的广东省,这个地方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这里百姓供奉着大量关于宋皇室的遗迹,现今甚至还有陆秀夫等宋朝忠臣的石像。
南宋之前,硇洲岛只是整个宋朝版图上的一角。那么,究竟为什么这里会供奉那么多有关于宋皇室的东西呢?这或许就和上面的问题有关了,之后这里则成了中国历史上宋元两朝交替的最后一笔。
昔日,因为被元朝蛮兵所驱逐,弱小的南宋政府只能被迫南迁。而这些残兵败将一路南逃,最后就来到了这硇洲岛。说来,这硇洲岛的名字还是9岁的小皇帝赵昰起的,象征其对于对抗蒙古人的决 心。然而,深感国家将亡,自己有心无力的赵昰也在这一年死在了硇洲岛,这也促成了赵昺8岁登基,没落皇帝罢了。
如今,在硇洲岛拥有不少宋朝时期的珍贵的历史遗迹,足以让世人瞻仰。但同时,对于硇洲岛我们还是有不少疑问的, 硇洲岛地处崖山南方,且不说到底两地之间距离多大,但看,为何已在硇洲岛的南宋皇帝赵昺会跑去崖山跳海自尽呢?这岂不是自投罗网吗?当时的大臣会同意这个做法吗?而这,岂不是有悖常理。
对此,多年来各方学者多行研究,而其中得出的最好的解释唯有一个。
赵昺和陆秀夫可能是在硇洲岛跳海的。
这或许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解释了!但这也不是一个贸贸然就得出的结论。
据悉,如今的硇洲岛上仍然保留着许多宋代遗留下来的行宫及书院。而这块不达60平方里的地方会有这些大兴土木的建筑,唯一的解释就是为赵昺在此处时所建造的。
如果赵昺并不打算在此常驻,为什么还会建立这些大兴土木的宫殿呢?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当时的赵昺一行人并不打算再东奔西跑,甚至打算学赵家的先祖,也就是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一样,偏安一方。至于他们有没有像赵构一样的运气那都是后话了。不过,显然是没有的。
既然赵昺打算在硇洲岛常驻,那么历史上为什么还会有南宋军队北返的说法呢?显然,历史是绝对不会欺骗我们的。然而,所谓赵昺率领军队北返一说或许不大真实,而真正率领军队北返的大有可能是当时的将军张世杰。
极有可能是当年的张世杰率领着多数的宋军精英企图北返,尝试是否能在蒙古人的手里撑出一片天地,来让这个小朝廷苟延残喘。而当时的赵昺等人则在硇洲岛只留下小部分人马,等待张世杰的好消息。
赵昺之所以不是在崖山自尽,而是在硇洲岛跳海的解释是:当时的赵昺等人一直在硇洲岛等待张世杰的好消息。怎奈等来的只有张世杰的战败讯息,绝望忧伤之下,丞相陆秀夫仗剑驱使自己的妻子先跳海自尽,然后他将黄金国玺系在腰间,背着小皇帝在硇洲岛跳海自杀了(关于陆秀夫赵昺自尽场面《宋史·帝昺本纪》有载)。
有一点也值得一提,之后,大臣,宫眷,将士等听到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自杀的噩耗,这几万人都纷纷投海殉国。战败的张世杰知道这个消息后也是堕身入海,从此南宋灭亡。此场面可以想想是何其悲壮。
故此,赵昺死的这年只有9岁。9岁的年纪能当上皇帝,已是少有。而历史对于这个孩子仍然痛下杀手。
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