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如果汉朝再延续100年,会有五胡乱华吗?|文史宴

文/桓大司马

前不久,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强大的汉朝再延续一百年,还会有五胡乱华吗?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对周边异族“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呢?

在大司马看来,这个问题显然是把“汉朝”这个概念当成了一个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东西,但揆诸史实,西汉、东汉本身就很不相同,遑论东汉王朝的继承者们呢?

所以,只要看看汉朝的继承者们,是不是依照汉朝的逻辑发展而来,就可以回答汉朝再延续一百年会不会五胡乱华的问题。

大汉军威

那么一方面,曹魏和两晋本身就是汉朝的延续。从汉朝到魏晋,再到南朝的宋齐梁陈,皇统转移通过形式上合法的禅让来实现,保存了所谓的“汉魏君统”,亦即东晋南朝以来,北方异族政权所艳羡的“正朔相承”。所以五胡乱华的出现,本身就是汉朝延续的结果。

但另一方面,如果不出现曹丕司马懿的篡位,汉朝长期积累的皇权合法性(虽然时有强弱),不会如魏晋那样脆弱,一些政策不会产生,社会也不会因此产生变化,魏晋与汉朝毕竟还是有所不同的。

那么,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在于:如果魏文帝曹丕不篡汉朝的位,会不会出现五胡乱华?

对历史影响巨大的曹丕

那么,曹丕能不能不篡位呢?据大司马看应该是不能。这一点要从汉朝中央的权力配置着眼,其渊源要追溯到汉武帝的时代。

汉武帝之前,汉朝君相的权力大体是分离的,即皇帝只过问大政方针和宰相等高官的任免,以宰相为首的政府自行处理政务军务。到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即位,他可不满意当个吉祥物似的虚君,于是就建立中朝,把权力集中于皇室,宰相领衔的政府成了外朝。

什么是中朝呢?就是汉武帝挑一些地位较低的人,给他们加侍中、散骑等近侍官衔,在宫中与他们商定许多政策,然后通知外朝去办。这样皇权就侵夺了相权(政府权),政府从政策的制定者变成了执行者。这些人本身没有地位,只能依附于汉武帝的皇权,这类人在古代一般被称为“佞幸”。

同时,为了与外朝的名分抗衡,汉武帝会任用纸面上地位比较高的外戚出任大司马大将军,作为中朝的统领,以免中朝地位过低,卫青霍光等人都担任过此职。外戚虽然因为与皇帝的神圣血缘连接使其地位较高,但其权力完全来源于皇帝,没有皇帝他什么都不是,所以外戚也依附于皇权。

雄猜之主汉武帝

所以从汉武帝以后,汉朝的皇权大大的加强。到汉成帝时又根据《尚书》的辞句,把宰相制改为三公制,政府的头目从一个变成三个,权力就更弱了。汉光武帝把权力集中在皇帝的秘书处——尚书台,尚书令直接为皇帝服务,地位尊崇的三公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摆设,皇权之强大更创新高。

那么皇权集中有什么坏处呢?坏处在于两点:

一、掌握皇权的那批人(皇权集团),谁也不能退出。

二、一旦皇权集团被其他权力体替代,双方也是谁都不能退出。

因为集权实质上是侵蚀他人的权力,将之集中到自己手上,并借此逼迫他人就范的一种权力分配形式,所以掌权的人一旦失去权力人身安全就不能保证,而且集权程度越强,掌权者越危险。

所以汉武帝以后的中国皇帝不要说像古希腊执政官一样退休,就是像罗马共和国的独裁者苏拉、罗马皇帝戴克里先一样正常交接权力都变得不太可能。

苏拉都可以退休,皇帝却不行

先说第一点:

皇权并不总是掌握在皇帝手上,皇权可以被掌握在皇权集团的任一部分如外戚、宦官、宗室、近臣手上。所以皇权集中必然会造成皇权集团的内斗和争位,西汉有王莽代汉(虽然争权不是全部原因),东汉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再看第二点:

汉末乱世,皇纲解紐,汉朝借军阀曹操之力勉强维系统治。

曹操为汉朝宰相,掌握实权,他做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把为皇权服务的尚书台拿到外朝,切断了皇帝通过中常侍(东汉安帝以后由宦官担任)与尚书台的连接,让尚书台直接对自己负责,甚至跟着自己走。如曹操离开首都许都,去邺城,尚书令荀彧带着尚书台也迁到邺城。

宰相而非皇帝的尚书令荀彧

这样相权就完全取代了以前皇权的位置,权力集中之至,而因为宰相身份的合法性、神圣性不如皇帝,所以觊觎的人更多,更加危险。如果不取得名义上的合法地位,既有可能被其他高官夺权,也有可能让合法性强悍的汉朝皇帝找到机会夺回大权,而那时失权的宰相就会比失权的皇帝更加危险。

所以曹操可能还能凭借盖世功劳,从容的当一世宰相(毕竟要篡夺四百年的汉朝,思想上的障碍不是那么容易克服的)。站在曹丕的角度,他无功无位,比曹操还不安全,似乎只能篡汉,别无其他选择。

因此,汉朝只能通过变体的形式(魏晋嬗代)存续,不能再以本体的形式存续。而曹丕篡汉之后的制度上的选择,以及后面的魏晋宋齐梁陈怎么玩的,历史已经给出了过程和答案。

五胡乱华的宿命

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秦汉魏晋宋齐梁陈),或者说大家津津乐道的强汉,从其政权建设来看,走向五胡乱华是大概率事件。

欢迎关注文史宴

长按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