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前后的李大钊与邵飘萍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向斯诺介绍自己生平时,特别提到他曾受过两位老师的影响。一位是李大钊,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一位是主讲《新闻学》的邵飘萍,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
李大钊是北大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邵飘萍是《京报》社社长兼主笔,两人既非同乡,又非亲友,是时代的潮流和共同的理想把他们会合成志同道合的同志。李大钊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早被肯定,而邵飘萍,作为报界名人,在充分肯定他是新闻理论的“泰斗”、“奠基人”之外,对他和李大钊一起反帝、反封建,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为此遭奉系军阀杀害的真相,至今仍鲜为人知。在中共党史上没有反映出李大钊和邵飘萍的关系,也没有反映出邵飘萍在中共党史上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实际上,李大钊与邵飘萍,一位学者、革命家和另一位无冕之王,他们都是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驱。正是他们播下的红色革命种子,促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全中国更大范围的传播。
身逢乱世志在救国
191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作为支持复辟帝制的交换条件。于是在国内政治战线上出现了以反对“二十一条”为主要内容的“倒袁护国”运动和在文化战线上出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办《新青年》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这两条战线,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走向,为五四运动的展开准备了条件。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早已得到历史上的肯定,而反对“二十一条”为主要内容的“倒袁护国”这条政治战线的始发动者李大钊和邵飘萍,迄今鲜为人知。正是袁世凯发难搞帝制,在这乱世的中华大地上,催生了李大钊与邵飘萍两位人杰。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学名“耆年”,生后二年就成为失去怙恃的孤儿,由继祖父托养长大。少年的不幸,对他成长和未来,有着很大影响。他16岁进入永平府中学堂,成了一个以“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为己任的有志青年。由于“新政”潮流的冲击,他未等府中学堂毕业,即赴天津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急思深研政理以求得救国救民之良策。他还是该校《言治》杂志编辑部长之一,他最早写下的《隐忧篇》和《大哀篇》,对新生共和国产生了“隐忧”,发出了“大哀”之声,这是他初发政见的“政见宣言书”,这时他改名为“钊”,字“守常”。在法政学校6年,是他认识世界、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1913年毕业后何去何从?他的意向是:抛弃“入仕”,埋葬“出世”,振足精神,勇往直前地去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在浙江东阳大联镇紫溪村,原名“新成”,后改名“振青”,字“飘萍”。从小其父培育他嫉恶如仇、舍生取义的崇高品德,14岁考中秀才。青年时代受民主革命者张恭的影响,张恭在金华办了一张《萃新报》,使他获得了对报业的最初印象。1906年秋,他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今浙江大学),他读到了各种进步报刊,大开眼界,开始为上海《申报》写地方通讯。在浙江省运动会期间,他与同学陈布雷、张任天一起,办过一份《一日报》,名闻全校,这是他报业生涯的开端。这时他受到章太炎、蔡元培、徐锡麟等人的民主思想影响,与鉴湖女侠秋瑾曾有书信来往,女侠之死使他义愤填膺,决心“新闻救国”,成为《申报》特约通讯员。1911年,辛亥革命杭州光复,他与杭辛斋共办《汉民日报》,是他进入报界成为职业报人的开始。邵飘萍具有非凡的新闻敏感,自一开始就看穿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他用“振青”署名的短评,抨击时弊,揭发丑恶,提倡民权,激励爱国,对于袁世凯政府及浙江都督朱瑞,极尽嬉笑怒骂。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他被陷入狱,罪名是“扰乱治安”和涉嫌参与讨袁。当他第三次入狱经妻子汤修慧营救出狱后,开始了亡命日本的时期。
原文链接:http://www.wsjh.com.cn/item/show.asp?m=1&d=576
点击原文,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