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这两场几乎同时开始而结局不同的维新,导致了中日地位的截然区别

文/王逸风

在古代历史上,日本一直是中国的学生,对中华文明仰慕之极。隋唐时期,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来华学习。日本的文化,从文字、建筑到服饰,甚至宗教,都是中国文化的翻版。

而且,在中国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时候,日本也和中国一样搞闭关政策。在江户幕府时期,日本人也是埋头发展,以小天朝上国自居,对西方人根本不待见。

两国后来的命运几乎也相同,都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国门,这才开始重新审视西方。

在挨打之后,中日两国人这才恍然惊醒,发现自己远远地被世界抛在了后面。于是开始奋发图强。在中国,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在日本,有了明治维新。

然而,对中国人而言十分悲剧的是,洋务运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却没有挽救中国的命运。

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十分成功,使日本从此摆脱学生地位,脱亚入欧,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富强起来的日本,开始觊觎中国,梦想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于是有了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有了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有了1937年日本的全面侵华。

可以说,因为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结果的不同,中日此后半个世纪的地位完全不同。

那么,为什么洋务运动失败而明治维新成功了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从人才上来讲,实行洋务运动的主要执行者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他们虽然也是封疆大吏,但在当时社会中属于少数人士。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还依然懵懵懂懂,根本不晓得改革的迫切性。而这些汉人大臣,又时时受到满族权贵的妒忌。可以说,洋务运动从一开始起就有随时夭折的可能。

而洋务运动的幕后总裁慈禧太后根本就不是一个开拓进取的人。她是被逼无奈的一点点开放改革。也就是说,洋务运动是倒逼型的改革,压根没有通盘的设计。

洋务运动失败的另一个原因,和当时中国的政局也有关。那时,太平天国运动肆虐,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从容改革。除此之外,又有列强虎视眈眈。先是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又有甲午中日海战中国的失败,又有八国联军进中国。

在涉及的改革领域上,洋务运动也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而在政治、教育等方面则少有涉及。

再看明治维新。日本的环境整体则比中国好得多。天皇联合倒幕运动的各界人士,推翻幕府的统治,天皇大权在握,开始了全面的维新。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明治维新三杰,参照德国模式,废藩置县,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虽然这其间也激起一些农民起义,比之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则要小得多。

天皇对维新人士的信任则要远比晚清汉臣受到的信任大。天皇初掌大权,一心想扭转以往屈辱的局面。而民间也有很多人有改革的需求。这种上下一致的氛围,比之中国的洋务运动的环境,则要好得多。

再一个就是区位环境的不同。中国虽然有漫长的海岸线,但一直是一个大陆型国家,而日本四面环海,再加上国土小,其实骨子里一直有很强的危机感。而且他们擅长学习,这从唐朝时期日本对中国的全面学习就可以看出。中国则一向当老师当惯了,一时还没从优越性中回过神来,对改革的危机感的认识远不如日本那么迫切。

结果,洋务运动中国浅尝辄止。明治维新日本脱胎换骨。

相关阅读:

他是满清真正的中国皇帝,身为满人却为中国前途和慈禧斗了一辈子

他本可成为中国的华盛顿,只因一念之差,却和拿破仑一样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