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语罗马化引发的误解,南越前总统吴廷琰被错译为吴庭艳
他的汉名是吴廷琰,不是吴庭艳
清末至民国时期,大陆内部的译名并不统一。徐继畲在《瀛寰志略》序中写道:“外国地名,最难辨识,十人译之而十异,一人译之而前后或异……”,为解决分 歧,时人呼吁:“中国以京音为主……无论以中译西,以西译中,皆视此为本”,并指出“请旨颁行,令饬各省译局及私塾撰述,一体遵照”,无奈清政府孱弱,无 力成行。
统一翻译名称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稳定才第一次得到实施。1954年,文化部部长茅盾(沈雁冰)宣布:“文学翻译必须在当合政府的领导下由主管机关和各有关方 面,统一拟定计划,组织力量,有方法、有步骤地来进行”,此前一年,中央编译局成立,集中了全国的语言人才编译社会主义著作,影响了整个大陆的翻译风格。
以往译名仍有很强的惯性,这也造成了大陆与港台间许多差别,尤其是国际领域。汉字本身带有意义,选择过程是一项可作文章的工作。周恩来最初命令成立新华社译名室时,因中国与非洲等多国外交密切,自己动手,把“怯尼亚”改为“肯尼亚”,“莫三鼻给”改为“莫桑比克”。
大陆报纸上翻译的吴庭艳
具体到人名的翻译,则由新华社译名室制定。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下达指示:“译名要统一,归口于新华社”。此时中国与外界联络有限,只有从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才收获国外消息,多数是政治新闻,新华社译名室制定足以应对。同样,因为人名的特殊性,译名室更倾向按照原文读音直接翻译成汉语,这也是大陆和台湾产生差别的原因之一。
最明显的是对前南越总统吴庭艳的翻译。“吴庭艳”乍看起来简直是个女名,安在一个男性,尤其是一国首脑头上十分诡异。越南人名多为汉字的越南文读法,一般只要把越南文对应翻成汉字即可。难道吴庭艳的父母当初起名时为了什么特殊原因故意起了个女名?果真如此,吴庭艳步入政坛,当上一国领袖就没有因这个香艳的名字遭遇苦恼呢?其吴廷琰是有文化家庭的人,自小就有汉字名,不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实际上,吴庭艳的越南文名字是ngô Đình diệm,是汉字“吴廷琰”的越南读音,非“吴庭艳”,虽在越南语中可读作ngô Đình diệm,和“吴廷琰”相同。但越南男子名中Đình很常用,无论是从用汉字时期的写法还是越南人自我感知的意思来看,这个Đình向来都是“廷”,diệm是琰。而当时中国政府由于和南越属于势不两立的敌方,颇有意味地将之刻意女性化,将廷琰翻译成庭艳。
台湾方面翻译正确的吴廷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