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都不知道,明清有两个中央政府,影子政府是干嘛的
文/明清野史闲谭范(“明清史研究”原创团队作者)
如果在闲聊时,你告诉别人说,明清时期的中国有两个中央政府,别人一定会一脸诧异,怎么可能?这怎么搞?哎!别说,这事儿还是真的,不信,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我们都知道,明朝是实行两京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把南京定为首都,然而,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在夺取皇位后,就已经将首都迁到了北京,虽然中间出现了反复,不过明英宗最终将南京定为陪都。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明朝的首都已经转到了北京,但南京仍然保留了除皇帝和内阁之外的、一整套与北京相对应的中央机构,只不过这套中央机构大多都是个空壳机构罢了。你可以理解为影子中央政府。去年拿《毛主席语录》教训英国财政大臣的麦克唐奈就是工党影子政府财政大臣,这么一说你就容易理解了。所以,明朝的户部郎中谢彬说:“商迁五都,不别置员。周营雒邑,惟命保厘。汉、唐旧邦,止设京尹。宋于西京,仅命留守。保厘、京兆,即今府尹是已。未闻两都并建如今日也。”大意就是说,古代虽然迁都或者设立多个都城,但从没听说跟现在一样在两都都设立六卿的。这可以说是明朝跟其他朝代很不一样的地方。
问题是,明朝南京离北京太远了,没有皇帝、没有内阁,那谁说了算?自然得由三驾马车说了算。在南京的署衙中,最有权力的是南京守备勋臣领中军都督府事、南京守备掌南京司礼监太监和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他们分别是由功臣、宦官、文官担任,算是另类的“三权分立”。这种制度的形成也是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才成熟。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明成祖死后,明仁宗即位前十天,朱高炽下令下过西洋的太监王景弘(即王贵通)赴南京镇守,一般被视为南京守备制度的开端。一个月后的九月,参加过北征的襄城伯李隆被派往南京操兵守备,内外守备制度开始成形。宣德十年,曾经担任交趾承宣布政使的南京户部尚书黄福被要求“参赞襄城伯李隆机务”,这也成了文官参赞机务之始。只不过,在成化二十三年后,参赞机务才由南京兵部尚书专任。明代宗景泰年间,朝廷又增设“协同守备”作为南京外守备的助手。到了这时,明朝的南京守备制度终于健全。由内外守备和参赞机务组成的南京守备厅也成了南京官僚体系的核心机构,隶属南京文官的六科、詹事府、翰林院、都察院、六部,武官的五军都督府,宦官的二十四衙门都是围绕着整个核心转。
虽然南京的影子中央政府权力没有北京的中央政府权力大,但不代表他没有权力。事实上,他们的权力还是不小的。如南京吏部对南直隶官员的考察、考功,南京户部对黄册、盐引资勘合、漕运、俸禄、粮储的管理、督理,南京刑部对南京诸司及公、侯、伯、五府、京卫所刑名之事的管理,都察院的提督操江等,都是属于比较重要的权力。在明朝末年,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魏国公徐弘基、诚意伯刘孔昭等人就在稳定南京的局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南京还没收到崇祯皇帝自杀的消息,但南京已经出现了一些谣言,于是,南京守备掌南京司礼监太监韩赞周下令加强门禁,同时挑选五千士兵严加防护,以防止奸人闹事。魏国公徐弘基、诚意伯刘孔昭也加强了南京护陵防江工作。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还把粤东送来的饷金迅速发给了饥军,以稳定军心。这样一来,就没人敢再闹事了。
清朝也有两京:直隶省和盛京。盛京设有盛京将军,专管满洲、蒙古、汉八旗事务。清朝入关后,清廷任命内大臣何洛会为盛京总管,成为盛京将军之始。经过多次改名,到了乾隆十二年,盛京地区的长官才最终定名为“镇守盛京等处将军”,即“盛京将军”。直到光绪三十三年被裁撤为止,它一直都是盛京的旗人最高军政长官。嗯,你没看错,就是旗人,不管是前面提到的满洲、蒙古、汉八旗的都是,一般的汉人不属于他们管,而是属于由汉人任职的奉天府尹来管,这就是所谓的“一国两制”。汉人行汉法,旗人行旗法,由不同机构进行分治。后来,为了阻止满人被汉化,朝廷又对当地的官制进行了改革,原本没有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奉天府被改隶为盛京将军来管。然而不久,这种管理体制就被撤销,而是改由户部侍郎兼任府尹,当地州县官也都由满人出任。
盛京地区也设有五部。顺治十五年,盛京置礼部;十六年,置户部、工部。康熙元年,置刑部;三十年,置兵部,盛京五部架构终于形成,只不过,最高只有侍郎,没有尚书,而且侍郎都是满人。盛京户部主管盛京的粮、盐、棉赋税及其他杂税,兵部主管盛京的驻防、驿递、武官铨选之事,刑部负责盛京旗人和关外蒙古的刑狱工作……可以说,清代的陪都中央机构权力比明朝更小。
将军和五部两者又是什么关系呢?由于盛京将军权力极大,因此户部拿走了财权,刑部拿走了司法审判权,兵部拿走了部分兵权,让将军的权力弱化,强化了制衡,这也导致了管理上的一些混乱。到了光绪年间,盛京将军开始兼管兵、刑二部,后来又兼管五部,然而,这时依然无法适应新情况的变化,最后五部被废除,他们的事务归盛京地方官管理。清朝的影子中央政府终于被撤销。
明清时期的一个国家、两个政府制度,在历史上是极为特殊的存在,可以称得上是空前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