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中秋佳节 | 古代月饼长啥样?月饼模子告诉你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

爷爷为我打月饼呀,

月饼圆圆甜又香呀,

一块月饼一片情呀。

一首明快的老儿歌,又是一年「中秋佳節」。

据《清俗纪闻》记载:

八月十五日相传为月宫诞日,各家於露台设桌,以斗香、月饼及西瓜、梨子、柿等圆形鲜果之类上供。聚齐全家之人,设酒宴共赏明月。

除赏月之外,当然还少不了与亲朋好友一块儿共享精致的月饼。

细细想来,月饼年年吃,但是你见过制作月饼的“饼模”吗?它可是手作者实现各种创意的必备工具。

今天,小编就从『材质、题材、馅料』三方面来给大家讲讲“月饼模的那些事儿”。

北宋时期,社会上开始流行吃“饼”的习俗。而作为食品的“月饼”最早见于南宋吴子牧的《梦梁录》。元明之后广泛流行,月饼无论形状、大小如何,都是用模子制成的。月饼模又称饼印,是专门制作月饼的模具,现在能够见到的月饼模子是元代流传下来的,收藏在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

▲元代月饼模子

传统方法制作月饼通常需要使用两件物品,一是雕刻而成的模子,另一个为压制面饼的擀杖。擀杖是一支木头制成的短棒,饼模则需要用木头雕刻而成。饼模的雕刻工艺经过明清两代的传承,在20世纪中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太平欢乐图之一五 中秋月饼

古人把配好的馅料用和好的面包起来放到模具里压紧,使之与饼模的内壁完全接触,脱模后就成为一个造型精致、图案美观的月饼。月饼的大小、形状、侧面的沟槽以及正面的图案均取决于饼模的造型和雕刻工艺,所以工匠们对饼模的雕刻精益求精,在原材料的选用、文字图案的设计等方面都力求完美无缺。

材质

传统的月饼模具大都是由木头雕刻而成,原料首选梨木,其次是柿木、枣木、杏木。这几种木材均为果木,不但没有异味,而且纹理细密、质地坚实,便于工匠雕刻,打磨之后表面光滑,使用起来省时省工,使用之后也不会变形,被看作是雕刻饼模的上等材料。据说用果木制的模会使糕饼带上果子的清香,十分特别。

模子的种类繁多,小的直径10厘米左右,大的有“径二尺者”;形状有圆形、方形、菱形、月牙形、鸡心形、鱼形等,种类之多不可胜数。

▲各式各样的月饼模

如希望一家人如满月般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的,就将月饼模雕成圆形;希望自己或子孙后代方正做人,清廉为官的,就将月饼模做成方形;为求福禄,将月饼做成葫芦形;为表思念,将月饼做成月牙形,称“献月”;石榴形的月饼,代表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小兔子形,为嫦娥的宠物玉兔,象征吉祥如意;金鱼形,象征年年有余;为祝父母长辈长命百岁,将月饼做成桃形和寿星形,以表孝心,只因,蟠桃与老寿星都有长生不老的喻意。

题材

它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既有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题材,如人物、动物;也有出自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还有寓意吉祥的内容等,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是将生活内容和雕刻艺术完美结合到一起的民间艺术品。

▲“寿”字模具

▲“玉兔捣药”图案模具

这些题材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如在山东胶州半岛一带流行吃鱼形月饼,寓意年年有余,所以鱼形饼模在这一地区是大行其道。

饼模的题材也存在“南北差异”。南方各地的饼模形制更为小巧精美,纹饰图案也更多样化。而北方地区的饼模宽大而粗犷,纹饰也较为单一。

▲“鱼纹”图案模具

再如为保家人平安吉祥,在模上雕观世音菩萨所坐的莲花台;为讨个吉祥如意,在月饼模上雕十二生肖图与龙凤图;有诗情雅趣者,还可刻一首小诗,中秋那天晚上,家人或朋友相聚于明月下,对诗赏月、食月饼,岂不更有情趣与诗情画意?还有人为表达美好向往与理想境遇,将月饼图案做得非常繁复,如一座月宫里的房子,房上面刻“中秋明月”,中间是嫦娥奔月、玉兔捣药,而房四周竟是两条栩栩如生、腾飞着的巨龙,明月朗照着广袤的天宇时,吃着这样的月饼,胸中是否已升腾起了宏伟大志?

馅料

苏轼诗云:

编萑以苴猪,瑾涂以涂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

诗中的“小饼如嚼月”之“月”字,在此处可能指的就是“月饼”,苏东坡对月饼的描述虽然言简意赅,但也能反映出月饼馅料的主要成分是酥油和糖混合而成,香脆甜美大概为宋代月饼的特色之一。

关于历史上月饼的馅料及其制作方法,由于缺乏相对完善的记载,所以只能从某些文献中的只言片语中领会其大概。如清康熙的《浙江通志》卷99《风俗》引《万历嘉兴府志》云:“八月望以百果为大饼名月饼,以百果和糖名俸糖,赏月达曙。”这条记载说明,明代嘉兴一带的月饼主要以各色水果原料加工制作而成。

清代制作月饼的原料见于袁枚的《随园食单》,其文曰:“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袁枚是乾隆时期才子,在江宁(今南京市)随园居住生活近四十年,《随园食单》是他四十余年的美食实践的产物。该书以文言随笔的形式,记载描述江南地区的饮食状况和烹饪技术,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清代饮食著作。《随园食单》中记载的酥皮月饼的馅料组成,大概在清朝前期的江宁一代较为流行。

地处中原的郑州一带,古老的中秋月饼制作方法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在逐渐消失,较为偏僻的农村应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惯。

如今,饼模开始进入藏品市场。藏家们逐渐认识到好的饼模实际上也是一件精美的木雕艺术品,尤其是历经时代传承、工艺精美的。月饼模子可以说是对中秋节民俗演化的一种记录和存档,匠人们一刀一划雕刻出的小小饼模,留给了我们一笔大大的精神财富。

最后,配上我蛮喜欢的一幅作品丰子恺的《月上柳梢头》,

祝各位中秋快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编排:@珺児

参考:

1、小耕的网易博客《古现代中秋名画欣赏》

2、广东省博物馆(id:guangdongmuseum)

3、《清俗纪闻》[日]中川忠英编著,方克 孙玄龄译,中华书局,2006

4、《中秋月饼的由来及其制作工艺》乔凤岐,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3月第30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