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为什么明朝的皇子公主小时候都要剃光头?

文/沧溟道人(明清史研究原创团队)

中国古代向来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的说法,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古人对头发是十分重视的。除了清朝之外,男子成年后通常蓄发,梳发髻,绝不敢随意损伤头发,因此,才会出现“髡刑”,也就是把剃掉人的头发当成一种刑罚。

(梳发髻的兵马俑)

但是在明朝《酌中志》这部书中,却说明代的宫廷中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篦头房”,这个机构的任务,就是给皇子和公主们剃掉头发。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剪短,而是直接剃光,用书中的说法就是:“凡诞生皇子女……每次剃头,然一茎不留,如佛子焉。”小皇子和小公主们,个个顶着光头跑来跑去,就跟小和尚似的。一直到他们长到十几岁的时候,才开始蓄发。

这可有点奇怪了,不是说古代不让剪头发的吗,怎么皇宫之中,反而会把头发剃光呢?

其实在中国古代,小孩子通常都不蓄发,而且剃发也很频繁,不信,请看这幅宋代的《戏婴图》:

图上的儿童,除了天灵盖那里有一块头发之外,整个脑袋几乎都是光的。

再看这幅明朝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黑圈部分的几个儿童,脑袋也基本都是光秃秃的。

在明朝,有“篦头匠”这个职业,他们除了帮人梳头之外,也会帮小孩甚至大人剃头,《金瓶梅》里,李瓶儿就曾把叫篦头匠叫到家中,并对他说:“小周儿,你来的好。且进来与小大官儿剃剃头,他头发都长长了。”而明朝官方颁行的历法书中,在“忌宜”这一栏中,也有某某日“忌剃头”或是“宜剃头”的内容。

(所谓篦子,和梳子有点像,但是篦齿非常细密)

也就是说,古人在儿童时期,剃头其实是非常频繁的,到了行“冠礼”之后,才开始格外珍视自己的头发,一般是二十岁行冠礼,明代宫廷中,冠礼则比较早,一般十五岁左右就可以行冠礼了,这也与《酌中志》中“至十余龄留发”的记载相吻合。而且,清朝以前的古人虽也理发,但他们理发一般只是剪短一点,或是如《本草纲目》所述,在篦头(用篦子梳头)时,去除一些“乱发”,而非如清朝一般全部剃光。

所以,明朝宫廷中皇子皇女剃光头,其实和当时民间的习俗是一致的。至于为什么剃的比民间儿童还多,全部剃光,我个人猜测,可能与明代宫廷中极高的婴儿夭折率有关。

明代首都北京,冬天天气寒冷,所以宫中就会用木炭烧炉子取暖。皇子皇女住在有火炉的房间里,就非常容易死亡。这在我们现在人眼中,肯定是一氧化碳中毒,或是二氧化碳浓度太高导致的窒息死亡了,但古人没有这种科学知识,他们觉得,这是因为“火气太炽,多能损人”,才导致了“皇子女或中此毒,屡致薨夭”。我们中国,本来就有“小孩内火旺”的说法,内外交攻,火气太炽怎么办呢?也许,剃掉头发,就是克制儿童的“内火”的一种偏方吧。

参考资料:酌中志、大明会典、金瓶梅、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