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冯唐“易老”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没事找抽型

在怀才不遇的时候,大家都会想起一个典故——“冯唐易老”。但事实上,冯唐的“易老”跟官场的复杂或黑暗都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他太欠抽。

冯唐出身于官宦世家,爷爷曾做过赵国的将军,父亲也做过代国的官员,所以冯唐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才华横溢,周围的人都认为他前途不可限量。年轻的时候,冯唐的运气确实不错,被举荐当上了朝廷的中郎署长。中郎署长虽然官儿不大,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小科长,但属于皇宫内的编制,专门伺候皇上的,所以提升的机会是非常多的。

在冯唐之前的几任中郎署长,都没干几年就被提拔到了重要岗位,可到了冯唐却没这么好运了,在这个小科长的位子上一坐就是几十年,直到头发都白了还是没人提拔他。

论家世,冯唐是官宦世家;论才华,也是远近闻名;论机遇,更是近水楼台,可冯唐为什么就一直得不到提拔呢?这可以从他跟汉文帝的一次对话中得到一些启示。

有一次,汉文帝下去做亲民秀,经过中郎署时,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家伙在那儿站岗,就上去亲切地表示慰问,场面可以参考新闻联播。

在慰问中,汉文帝得知冯唐老家是代国,立刻来了兴趣,因为汉文帝年轻的时候就被封在了代国,算是半个老乡,自然有了共同的话题。汉文帝深情地回忆说:“我在代国时,尚食监高祛好几次跟我说起李齐将军的英雄事迹,弄得我直到现在每次吃饭都能想起李齐,你也是代国人,想必也听说过李齐将军的威名吧?”

遇到这种情况,稍微懂点人情世故的人都会顺着皇帝狠狠地夸李齐一顿,可冯唐不管这些,“切”了一声说:“李齐这个人徒有虚名,跟廉颇李牧比起来,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话基本属于没事找抽型的,就像你跟他说哪个人诗写得好,他就说,切,比李白杜甫差远了;你跟他说哪个人脑子聪明,他就说,切,比牛顿、爱因斯坦差远了。总让你别扭得想抽他一顿。汉文帝好歹是个大人物,旁边还有一大堆记者,所以强忍下了抽他的欲望,继续问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冯唐清了清嗓子,说:“我爷爷在赵国当将军的时候,跟赵牧熟得不得了,我老爸在代国当官的时候,也跟李齐熟得不得了,所以这两个人有多少斤两我也清楚得不得了。”

听完冯唐的话,汉文帝也感慨地说:“像廉颇、李牧这样的人确实是了不起的大将啊,可惜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

这时,冯唐又来了一句:“得了吧,恕我直言,就算廉颇、李牧现在还活着,你也不会重用他们。”

这下可把汉文帝给呛毛了,本来想下来做做亲民秀,哪儿冒出来这么个不知好歹的老家伙,竟敢当着这么多记者的面挖苦我,让我的面子往哪搁?当即脸色一沉,拂袖而去。

回宫之后,汉文帝还是没缓过劲儿了,又让人把冯唐叫过去,责备说:“你有什么话就不能私下跟我说吗,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侮辱我,你让我怎么下得来台?”

冯唐这时候也回过味儿来了,忙跪下谢罪:“我就是个直肠子,不懂得拐弯,您大人有大量,千万别怪罪我!”

汉文帝这才把气消下去了,又问:“你说就算廉颇、李牧现在还活着,我也不会重用他们,你有什么根据?”

冯唐不敢再拿话噎人了,老老实实地说:“古时候将军出征时,国王都会亲自为将军赶马车,并说:国门以内的事我说了算,国门以外的事你就自己做主吧,不用问我了。因为打仗就要给将军充分的权力和信任,让他自己做决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我爷爷跟我说过,李牧镇守边疆的时候,把征来的税都私自赏给了部下,国王从来不过问。可现在,驻守在云中城的魏尚也像李牧那样把征来的税私自犒赏士兵,陛下您却三番五次地去干预,前段时间因为魏尚多报了敌人六个首级,您就把他抓了起来,还免去了他的爵位,这也太让人寒心了。所以我说,就算现在廉颇、李牧还活着,您也不会重用他们。”

从这番话可以看出来,冯唐确实是个人才,看问题一看一个准儿。但为什么一直得不到提拔呢?原因就是说话太呛人,连跟皇帝说话都这样,对别人就更可想而知了。

很多人都把“有话直说”当成一种不可多得的品质,当然,这在虚话、套话成风的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但也不要忘了,作为人与人之间最直接、最重要的交流途径,说话一定要注意方式。说话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如果出口就呛人、噎人、伤人,也就失去了交流的目的。如果还要把这种没有修养的说话方式当成“不可多得的品质”,那就更不可救药了。

冯唐有那么好的条件,却在小科长的位子上终老一生,就是因为太不注意说话的方式,没有人愿意跟这样的人共事,就更别说重用他了。

到冯唐九十多岁的时候,汉武帝广求贤才,冯唐也在重点推荐之列,却因为年纪太大而力不从心,主动放弃了,被后世引为一大憾事。其实就算是年纪不大又能怎样呢?冯唐缺少的并不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