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别怕,考古系女生都要摸的,揭秘专业考古如何区分骨骸男女性别

原题:如何区分人骨的男女性别?考古定“性”,圈内使用“三点法”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行文之前先说一下,这里所述内容和所插图片都是正常的考古学内容。别怕,人类骸骨并不恐惧,考古系女生都要摸的——如果你没有摸过,那你的专业肯定不过关。

当年,在河南安阳西高穴当魏墓葬(目前被定为曹操墓,笔者推证是假曹操墓,为考古造假,有关观点见倪方六著《三国大墓》)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三具人骨。三具人骨一男二女,其身份是目前仍没有弄清的考古谜团之一。在考古上,是如何区别人类男女性别的?笔者在这里结合专业的考古书本知识,给读者具体介绍一下。

图:假曹操中发现的一男二女颅骨,其中左则最大的一颗被认定为曹操的头,成为考古界的笑话。下图为cctv前期播出的“曹操头”,已散了,而上图中完好无损。

人骨主要有头骨、脊柱骨、胸骨、上肢骨、下肢骨等部分主组成,共有206块。各部分又包含许多不同的骨骼,头骨29块,躯干骨51块,四肢骨126块。头骨中有颅骨、面骨;颅骨从前到后有额骨、顶骨、枕骨,左右两侧还有两块颞骨,颅腔底有蝶骨,等等。

在考古中,对出土的人骨如何作人骨性别鉴定的,这里面很复杂,有一专门的考古学科——体质人类学,便是专门研究人类体质在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和发展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对原始人

类骨骸(包括人类化石)、新石器时代及以后各历史阶段的人类遗骸,又细分为灵长目学、古人类学、种族人类学、人种测量学等。这次负责西高穴墓主人骨鉴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明辉博士,便是研究体质人类学的。

图:现代考古中发现的人类骨骸(单体)

从人骨判定年龄性别是体质人类学研究基本内容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手册》中有《人骨鉴定》一章,由中国大陆考古人类学研究、鉴定领域的权威学者、古人类学家潘其风、 韩康信两先生撰写。

这本书出版较早,现在已有更新的考研鉴别手法,但此本的基本概念没有变,在考古仍适用。骨骼上的性别差异,现代人不如化石人那样明显。不同的人种骨骼上性别差异的显著程度也不同,如黄种人骨骼上的性别差异就不如白种人的明显。

图:2010年英考古学家发现大量骨骸,计达113具。

图:2010年英考古学家发现大量骨骸,计达113具,人类学家正在考察后疑为克伦威尔士兵骸骨

潘、韩认为,对于性别特征很显著的骨骼,鉴定性别并不困难,但总会遇到一些骨骼的性别特征处在两性变异范围之间的,鉴定这种骨骼就比较困难。在《人骨鉴定》文章中,潘、韩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作了具体的阐述。

从骨骼上鉴定性別主要依靠观察。有经验的考古人员,单凭颅骨鉴定性别,一般有百分之八十的准确率,加上对下颌骨的鉴别,准确率可达到百分之九十,如再参考其它骨骼材料特别是骨盆的鉴別,则可以将准确率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图:西方考研发现的巨人骨骸

未成年个体的性别鉴定比成年的要困难。骨骼上的男女性别特征,可以从颅骨、下颌骨、盆骨等三个方面,方便地区别出来。这三方面的鉴定手法,即考古内所谓的“三点法”,是定“性”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一般来讲,男性骨架比女性更粗更长。男性颅骨和下頜骨均较大而粗壮,女性的则较小而细巧;女性颅骨的额部常比男性的更丰满,有点类似小孩的额;男性颅骨上各种骨性突起比女性粗人,颅骨表面也比女性的更粗糙(见下图“颅骨的主要性别特征”)。从面部来看,男性的面部较狭长,骨骼比较粗壮;相反,女性面部较低矮细致,骨面比较光滑。

图:颅骨的主要性别特征(图源《考古工作手册》)

安阳西高穴墓葬中发掘的三具人骨,其中一具主要剩下了头盖骨,非常不完整。但专家根据男性颅骨的性别特征,还是很肯定地区别出来了。在实际鉴定时,要看12个方面,看透并弄清这12

个方面,是男是女,就能基本能确定(具体见表一)。

在颅骨的基础上,还可以看下颌骨的性别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有7个方面,见表二。

从颅骨的性别特别可以判断出一具遗骨的性别,结合盆骨,则基本上是不会有误。盆骨是性别鉴定的最可靠部位,看过骨盆后,性别就可以说“敲定”了,西高穴墓葬中,三具人骨的性别鉴定,几乎没有人怀疑,就是因为性别的鉴定,相对于年龄的鉴定来说,更容易操作。

骨盆的性状,男女区别较为明显。如坐骨大切迹的形状,窄而深,夹角小的常为男性,宽而浅,夹角近于直角的常为女性(见下图“髋骨的主要性别特征”),中间类型的为数较少。

耻骨弓夹角的情况也是如此,夹角大于直角的常见于女性,夹角小于直角的多为男性。完整骨盆的男女性别差异比较明显,但在实际考古发掘所得的骨骼材料中,很难采集到完整的骨骼,因而实用意义有一定局限性。主要应掌握从单个的髖骨和骶骨上观察性别特征,遇到头骨的性别特征不明显的标本时,借助骨盆的性别特征,常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发掘墓葬时应尽量保持骨盆的完整性,即使已经破损,也要仔细采集碎骨片,以供鉴定时参考(见下图:“骨盆性别特征示意图”)。

图:骨盆性别特征示意图(图源《考古工作手册》)

上图很明显——

1、坐骨耻骨枝:男性的粗壮;女性的弱。

2、盆腔:男性接近圆锥体;女性接近圆柱体。

3、耻骨弓角:男性为锐角;女性接近直角。

4、骨盆入口:男性接近心形;女性接近椭圆形。

5、男性骶骨体明显大于两翼的宽度,女性骶骨体与两翼的宽度约相同,即约各占三分之一。

上述所列男女性别在骨骸上的特征,是一般较典型的情况,而且都是相对的。这些特征依靠肉眼观察,很难逐一用绝对数量来表示。因此,丰富的考古经验对鉴定的准确性有很大关系,这次

西高穴墓葬人骨的鉴定,请社科院考古所专家,可能也基于这种考古,相信其丰富的经验和权威性吧。

骨骼上各项性别特征的发育程度又往往是不平衡的,即使同一个体也可能会有某些特征象男性,而另一些特征似女性的现象。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过分依据个別或少数的性状决定性別。

图:西方考古发现的骸骨,地下“同性恋”:下葬时一人“拥抱”对方,被传为男女情侣的骸骨。后性别鉴定,是一对同为男性的士兵,约埋葬于公元410-1066年期间的撒克逊时代。

图:中国考古发现骸骨,地下“异性恋”:下葬时两手相拥,双腿交错。这是2003年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南郊一古墓考古中发现的,经鉴定为男女二人,“互相相拥”已达1400多年,网友戏称为“地下情人”

对于骨骼特征处于男女两性变异范围重合部分难于辨认清楚的个体,下结论时更需慎重。

在长骨方面,四肢骨,男性的通常较长大而粗重,肌嵴和骨性突起也更发达,特别是长骨的关节端,男性的常大于女性;男性的肱骨头和股骨头常比女性的大。其它较大的骨骼如胸骨、肩胛

骨、整个脊柱,特别是第一,二颈椎和第五腰椎等也都有较大的性别差异。

如果从人骨本身一时难以区别性别,要结合墓中的随葬品、葬俗、社会分工等方面来考虑。

图:女性骸骨(成年,生前有过生育)

图:老年男性骸骨(比假曹操墓还轰动的河南濮阳蚌塑“龙虎墓”,仰韶文化时期,被疑考古造假)

在发掘到原始社会时人骨时,由于年代久远,骨骸保存不易,便可借助于当时劳动分工和某些特殊习俗作为性别鉴定参考。如在新石器时代,墓葬中随葬器物一般比较有规律,随葬品往往因不同性别而异:纺轮一般随女性埋葬,石铲飞石斧飞镞和鱼镖等多随男性埋葬;狗随葬男性,墓葬中发掘出狗骨,也能说明问题。在埋埋葬风俗方面,也有一定的规律。有的墓地男女两性在埋葬时头向或面向截然相反。

在考古中作性別鉴定时,应该根据骨骼上的性别标志审慎地判別死者的性别。在没有对骨骼进行性别鉴定的情况下,单纯根据随葬品去猜测死者的性别,容易出错。

图:奥地利哈尔施塔特圣米高教堂以藏有骷髅出名,有“骸骨教堂”之称,在这里,仅根据大小即可大致看出男女性别。

如有人依有无装饰品来决定性別,凡见有装饰品者定为女性,反之定为男性。实际上,有些地区的男性墓中也常随葬有相当多的装饰品,有时甚至比女性还多。

1970年代,在清理曹操安徽亳州家族墓地中,发现了曹操长女曹宪墓(详见倪方六著《三国大墓》相关章节内容)。当时墓上出土了铁刀、铁鞭等男性物品,相反应该有墓主出现的妆奁一类的女性用品却没有发现。当时主持清理发掘的时亳县博物馆馆长李灿,在考古报告中,就未敢断定。曹宪墓的认定,至今在考古界因此存疑。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提倡无负担阅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请勿擅用!作者:nifang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