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揭秘江青的父母:年纪相差38岁,关系不好因一事!

(江青剧照)

(江青与姐姐李云霞)

(毛泽东、江青、李云霞与孩子们)

江青的祖上为山东诸城古城子的李氏。

李氏自宋迁居古城子到清末,已经绵延了三十余代。李氏虽然历史久远,但不算是兴旺家族,出过的文人名士并不多。李氏家族中最显贵的应为李廉仲。

李廉仲,明崇祯进士,后来当过任邱县知县。他为政清廉,为乡人称颂。崇祯十六年清兵入关,李廉仲率兵守城,终因寡不敌众,任邱城失陷,李本人和父母、兄弟都遇害身亡。

李氏家族到了江青父亲李德文这一辈已是清朝末年,据说李德文出生于1855年。

李德文从小跟人当学徒,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木匠,做的木器家具尤其是棺材在县城及周边乡村非常畅销。他娶本县昌城镇绳寺村一女子为妻后,夫妇从古城子搬迁到县城东关居住,并自己经营了一家木匠铺,生意十分兴隆。

李德文与妻子生育两男一女,后妻子因疾而亡,李德文中年丧妻。

1913年,年近六旬的李德文经人介绍,续娶在诸城东南30公里小岳峙村的王氏姑娘(一说栾氏)。

也就是说,江青的外公家在小岳峙村。

王氏家族是明代洪武二年从江苏海州迁徙而来的,到她时已是第二十代。但是,王氏家族中不乏文人雅士。乾隆年间,王氏第十五世祖在京城考取进士,授书御学堂,家中曾有皇上御赐的“高照”灯笼一对。到了江青外祖父为十六世,务农在家。

江青外祖父在村西头开了一家小客栈。因为小岳峙村是诸城到南海的必经之路,客栈为过往行人提供饮食、住宿服务,生意也十分红火。

江青外祖父共生三个子女,两个男的,一个女儿。女儿就是江青的母亲,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且知书达理,擅长针线活,时年20岁。不知何故,她被父母许嫁给了年迈的李德文。

王氏续弦来到李家后,第二年3月(1914年)便生下江青,取名“进孩”。

据当地老人讲述,江青小时候固执、任性。一次,外公一个亲戚娶亲,她随母亲去吃喜饭。她穿着一身深蓝色的旗袍,脚穿绣花鞋,扎一对小辫子,十分可爱。江青和一群孩子在门口玩踢毽子,眼看着新媳妇就要进门了,不知是谁让她们到一边去玩。江青正在兴头上不肯听,那人一把将她抱到一边,她大吵大闹,家人及周围的人劝也劝不住。直到新媳妇的花轿进了门,她才住了声。

王氏女嫁到李家,起初夫妻还算和睦,但也吵架。因为李德文的前妻对他管束甚严,家庭中的事物几乎全由她说了算。老婆当家,让李德文受了不少气。谁知王氏女嫁进门后,他一反常态,大事小事全揽在手中,并不时拿老婆出气。

有一次,小岳峙王家有老人过世,报丧人来到东关。可是,他忘记了李德文的姓名,在大街上停下来,见一家门前出来一个老头子,便上前打听说:“那人外号叫‘犸虎’,是哪家门。”老头子脸一沉,但并未说什么。

但是,当报丧人召到李德文家进门后,就傻眼了,刚才问的那个人就是乳名叫“狼儿”、外号叫“犸虎”的李德文,好不尴尬。

报丧人走后,李德文和王氏吵了起来:“好一个你娘家的人,就差叫我的小名啦。”王氏反复解释不成,最后只好一人回娘家吊孝。

之后,李德文和王氏夫妻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王氏在李家不愉快,度日如年。,终于忍受不了虐待,带着江青离开了李家。江青后来对人说:

父亲脾气很暴躁,我说他是骂人艺术家,每天打人,骂母亲。有一年元宵节,父亲把母亲的小手指打断了,母亲背着我跑了,从此我学会走夜路……

王氏带着江青在诸城一个地主家(即康生家)当做佣人,把江青寄放在一个亲戚家,晚上才回家。江青后来回忆:

母亲出去了,我靠在炕上等母亲。炕上没有东西吃。我一动也不动。屋里点了一盏小油灯。后来,我就靠在炕上睡着了。母亲回来看到我这样,就抱着我哭了,很凄凉……

1921年夏天,江青到诸城县女子学堂读书。校董薛焕登觉得他进孩的名字不好听,见她长得又高又瘦,双腿细长,便给她取了一个名字,叫“云鹤”。于是,江青学名就叫李云鹤了。

1928年,十四岁的江青考入山东戏曲学校,主要学习京剧表演艺术。王氏也决定离家出走,不再在诸城生活了。

一日,李德文去临沂为木材铺进一批木材。三车先到,王氏见李德文还没回去,立即将出走的计划付诸行动,叫上先到的三车木材,带上贵重物品,一起赶去了青岛。变卖木材后,有了盘缠,母女俩摆脱了家庭牢笼,获得了自由。

自从江青母女离家出走后,王、李两家便不再来往了。

李德文去世的具体时间不详。

但他安葬的时候,王氏闻讯赶回了家,并为李德文选择了墓穴。

王氏于1948年冬在济南去世。当时济南已经解放,江青在河北西柏坡,获悉这个消息后,痛不欲生。

经得毛泽东的同意,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江青由田家英等人陪同,驱车几百里,秘密赶到济南。然而,王氏已经入土下葬了。在同父异母的姐姐和弟弟陪同下,江青来到母亲的坟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然后凄凉地离去。

江青从济南返回西柏坡时,把丧夫多年、孤身一人的姐姐李云露和她的孩子都带回了身边,从此李云露和江青住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