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清朝?日本裔美国学者首开先河的新清史一条新思路
题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言论。清朝不是中国的朝代,元朝也不是;中华民族是虚构的;清朝的统治之所以长久,是因为保持了满族特色,他们拒绝接受汉文化等等,不一而足。其实,这就是“新清史”。该学派是由一位日裔美国学者首先发扬光大的,2004年前后基本成为一门,在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显学。而那位日裔学者所提出的一些历史观点,早在二战前,日本帝国主义策动溥仪、蒙古王公时就已经出现的观点。
本文将在批评“新清史”本质的阴险的同时,呼吁热爱中国历史的朋友们:人家该学的就该学习,不能仅仅放在宫斗、权力斗争上,眼界放宽一些,才能更真实地了解历史。本人对于“新清史”尚没有系统研究过,但“新清史”在建立之初的政治目的非常明显。
本文写作的主题思想就在于:“新清史”在初创阶段有着严重的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政治目的,其初因始终困扰中国的崛起。而如今该学派支持者中大部分并不受此控制,但是,初因的目的已经达到。对我国再次崛起有了一定的困扰,但只要我们本着学术的态度:认真对待,该学习的学习、该警惕批判的警惕批判。
何炳棣先生
(一)汉极端民族主义者主动充当“新清史”案例
遍布网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极端言论。这些其实很容易被人辩驳,因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满族已经不再是清朝的八旗。对于清军南下发生的各种屠杀都已经成为历史,只有疯子才会天天对此念念不忘。但是,题记中我们提到的这些观点则是美国对华舆论战的一部分,尽管他是以“学术”为名。请注意,当没有以学术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些有历史“依据”的句子,其实就是在西藏等地应用过。也就是打造所谓自身民族的特点与汉族进行对立、与中华民族进行对立。
在一些论坛,已经出现了,被“新清史”所洗脑的一些少数民族同胞在努力与汉族同胞、中华民族保持距离。同时,一些汉民族的极端主义分子也是乐意作为“新清史”观点的例证,四处挑拨,生怕天下不乱。将其打造为汉族打压少数民族的一贯做法
现在,我们就介绍一下“新清史”。既然能够成为学派,自然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正如谣言的基础是一分真实一样,如果都是虚假的怎么可能被人相信?该学派也是如此,该学派的许多观点是很正确的,正因为正确,人们才会上当。这主要是切合当今学术时尚以及人的特点:
其一:去中心化、权威化,不仅仅是世俗世界,就是在学术世界也是风尚。而且,时代、学术的进步也确实是在质疑中才成长的。
其二:如果一个人想要成名,最好的方式就是否定权威。
因此,人们也乐于接受“新清史”的去“汉”化。
(二)“新清史”起源契机
“新清史”的思想早已有之,但真正吹响形成的号角,则是针对著名明清史专家何炳棣先生的作品开始的。1967年,著名美籍明清史华人专家何炳棣(1917~2012.06.07,浙江金华人),在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上发表了《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该文站在整个中国史的高度,讲述了清朝的历史作用。
作为一名明清史著名作家,何先生的学术功底非常深,他的这篇文章对清朝的价值的概括至今无人超越,论者只能是扩其细节或者对其批驳。何先生主要观点,限于篇幅精简之,有以下几点:
1.从疆域上看,除清朝外历代中国的疆域虽然比较广阔,甚至达到了中亚,但是能够长久维持一百多年甚至二三百年的统治几乎没有。清朝对于东北、蒙古、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的长达二百年的有效统治,是今天中国版图的主要贡献者。目前,网上对其有一定反扑,但其观点也仅仅忽略了何先生早就说过的时间前缀上。
2.传统官方人口数对中国今天的人口数量打下了基础。这点经过新的研究,明朝人口歧视就已经突破了两亿,但并不构成对这一论点的崩溃式冲击。
3.清廷的制度性汉化政策,使得满族八旗顺利的成为中央集权帝国,是最成功的少数民族王朝。
4.清朝时期,人口与经济问题、吏治问题等非常尖锐,但同时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对之策,可以给后人带来借鉴意义。
5.在物质文化、艺术、印刷和图书文库方面,取得丰富而辉煌的成就。
6.清朝的灭亡是由于人口暴增下的民乱;太平军之乱后,政治非中央化;官僚制度的败坏;遭遇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难以抗拒具绝对优势的西方强敌。
罗友枝
何先生的文章对于改革开放后对于如何评价清代的影响深远,过去由于各种宣传,清朝特别是晚清被描摹得过于负面。当然,明朝也被清朝描得够黑。这种情况是我国历史书写的通病,只不过轻重不同而已。进入21世纪后,对于清代的歌颂我个人认为反到成了问题,把清朝皇帝描写成劳苦大众的活菩萨的情况,在文学影视作品、通俗甚至某些专门学术著作中频频出现。这也是一种问题。
从清朝的正价值方面看,何先生的概括非常好,我个人认为我完全接受先人的学术成果。
(三)新清史的形成
也许是因为上边我们提到的问题过于严重,因为你过于无原则吹捧清朝,必然会引来许多人的反感,而这时,美国的介入却使问题复杂化了。在美国学术界的公开介入下,一个新的学派诞生了,它就是“新清史”。
新清史是以日裔美国罗友枝(罗斯基)在1996年,当选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主席时的就职演讲,标题是《再观清代: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对何炳棣先生的观点进行了批驳和曲解。其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1.清朝之所以能够统治中国,而是依靠针对不同的统治区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治中国,而不是采用的汉族制度才有了三百年的历史。这点说得有一定道理,汉民族地区、蒙古地区、藏族地区、云南等统治方式确实不同。这点我们之前的历史叙述确实没有注意,这是我们该西区的。
2.满族并没有被汉化,也正是因为强调“国语(满族话)骑射”保持了满族人的特点,清朝才能够稳定统治汉人。
3.清帝国(元帝国)并非是中国,中华民族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所谓民族,是汉人意图汉化其他民族的阴谋。而当年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的时候,就是打着这个旗号而忽悠溥仪和蒙古王公的,很显然,罗友枝作为日裔美国人对这一传统手法非常清楚。
这一点,在罗友枝文章被介绍进入中国时,中国学者因为其“政治语言”(其实就是“新清史”形成的真正思想基础)而被删去的。如果,加上我想也不会有许多人被它迷惑。动不动的为了所谓自己的名声就去迎合他们。忘了是不是爱因斯坦说的,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大概意思吧。学术其实也是如此。即使你的学术更贴近历史,但在某一历史环节却会贻害无穷。
被删去的节目叫“清史与中国民族主义”。首先,我非专家;其次,我英语不好。没有找到这一小节,感谢徐泓先生的文章《“新清史”论争:从何炳棣、罗友枝论战说起》,其中摘引了结尾部分:
“新清史”目前研究权威:殴立德
正如以前的中国政府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持续地镇压少数民族独立运动,并一再强调自己有决心维持对西藏、新疆、内蒙古的统治。1949年以来,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一直在确保统一国家框架中少数民族的代表权地位,和注重少数民族的终极同化之间摆荡。(mackerras,1994)孙中山和其他早期民族主义者讨论assimilation时所用的名词是“同化”,人民共和国学者代之以“融合”,也就是各民族在历史上长期“相互学习与影响”过程的结果(mackerras,1994,7)。尽管有很多“民族团结”的口号,研究当代中国的人仍然会注意到在人民共和国国内仍持续存少数民族族群的民族主义(gladney 1991; townsend, 1992)。一位西方学者费约翰(johnfitzgerald, 1996)将此现象视为历来现代中国政府在建立构成中华民族“想象的共同体”上的失败。他的总结是中国是一个“没有真正融合成为一个民族的国家(nationless state)。
结束语:如何应对新清史
新清史否认满汉之间的互相学习是出于自愿,不论融合而之说对立;忽略中国人口占主体的汉族,强调某个或某几个少数民族;忽略汉族本身就是融合民族而故意强化各个民族的独立性;忽略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同是穷人之间的互相扶助,故意强化某个时间段内的民族对立。
但是,新清史的大本营在美国,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学术大本营,对于全世界学术都有很深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对之仅仅是批判,其间也要学习。例如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对于少数民族要加强一定比例。
再如,“新清史”基本不去谈论什么宫斗、权力斗争本身。而是从宏观角度、细节上下左右立体进入,谈及背后的现象。人家研究的东西比较深比较细,一个米价能写成一本十数万以上的书,考据之详细,大陆学者很少能做到。我们呢?却爱讲宫斗、权斗,爱将帝王将相。这个毛病几千年了。
再如,“新清史”对于所谓的传统清史研究非常细、清楚。但是,我们呢?因为学术浮躁、因为民间像我这样的爱好者因为生计所愁,特别是我们国人本身就不爱看不同观点的文章,或者根本就不看,看到别人观点不同就非常气愤、恶语相向。许多人号称自己读了多少书,比如我读了1000本书,其实他读的就是1本书,因为,那999本书都是叙述语言不同而已。
对于“新清史”好的我们一定要学习。因为“新清史”人员已经非常众多,美国某些势力确实构建这一学派时有本身的政治目的。但是,目前阶段,大部分该学派的支持者其实只是被其新颖的学术研究方式、视角新颖所吸引。因此,对于“新清史”不能一棒子打死,其实之前就曾几次声嘶力竭地声讨过,但看看现在网络上,“新清史”的一些荒谬言论仍然大行其道。不得不说,激动是没用的。
最后,我们还是用隆裕皇太后主导的《清帝逊位诏书》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并借助孙中山先生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相结合吧: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