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坛的四对“叔嫂搭档”
在中国历史上,经常会出现幼童继承皇帝位的情况,而满清一朝,是这种情况出现频率最高的朝代。比如,顺治6岁即位,康熙8岁即位,同治5岁即位,光绪4岁即位,宣统帝溥仪3岁即位,都是不折不扣的“孩皇帝”。
皇帝年幼,必然要有人代为掌管皇权。清朝的传统,是亲王辅政,于是造就了四对“叔嫂搭档”共掌皇权的局面。
第一对,是孝庄和多尔衮。
皇太极死后,诸王夺嫡。最终,庄妃使用手段笼络了多尔衮,使得庄妃之子福临继承大位,即后来的顺治皇帝。可以说,没有多尔衮的帮助,顺治是绝无可能继位的。这是多尔衮的第一大功。
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后,原本投降李自成的吴三桂,因为爱妾陈圆圆被霸占,冲冠一怒,转而降清。多尔衮率领满清铁骑,一路冲杀,竟然赶跑了李自成,荡平全国,入主中原。这是多尔衮的第二大功。
有了这两件不世之功,多尔衮自然就是“太上皇”一般的人物了。所以,在孝庄和多尔衮这对搭档中,孝庄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她主要的工作就是与多尔衮搞好关系,让他不要造反。因此也流传着很多诸如“太后下嫁多尔衮”之类的绯闻。
最终,多尔衮任劳任怨,替孝庄母子代管了多年江山,没有造反。可是,他死后,一直比较压抑的顺治皇帝却给他安上了谋反的罪名,对其挫骨扬灰。其中意味,引人思考。
第二对,是慈禧和恭亲王奕忻。
咸丰皇帝死后,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即位,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依照咸丰的遗命辅政,掌控大权。权力欲极强的慈禧不甘心受制于人,她秘密联合小叔子奕忻,发动了“辛酉政变”,除掉了肃顺等人,开始了与恭亲王奕忻搭档“共治”的生涯。
慈禧不是孝庄,其手段更为毒辣;奕忻也不是多尔衮,其功劳和势力都要小得多。所以,在这对“叔嫂搭档”中,慈禧始终处于强势的一方,将大权牢牢掌控,恭亲王奕忻不过是个干活的人。
即便这样,慈禧还是对奕忻不太放心。同治四年,慈禧突然出手,革除了奕忻“议政王”的头衔,在宗室亲贵的力保下,也在奕忻迫不得已的“检讨”后,奕忻才保住了大部分职位——但“议政王”的帽子是回不来了。
光绪十年,慈禧再次出手,直接罢黜了奕忻领衔的军机处,把军机大臣全部换掉,这就是著名的“甲申易枢”。
“甲申易枢”之后,为了安抚皇族宗室,慈禧开启了与醇亲王奕譞的“叔嫂搭档”——这是第三对。
奕譞不仅是慈禧的小叔子,也是慈禧的妹夫(其福晋为慈禧的亲妹妹),同时还是光绪皇帝的生父。有了这三重身份,让奕譞与慈禧的关系更加亲密,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慈禧的猜忌。
不过,与恭亲王奕忻相比,奕譞的地位更加弱势。此时的慈禧早已大权独掌,奕譞完全没有对抗的实力。不过,奕譞对于“洋务运动”的推动作用还是巨大的,他继承了六哥奕忻未完的事业,在夹缝之间闪躲腾移,不动声色就把很多工作完成了,同时担当了洋务派的保护伞。李鸿章等洋务派大臣,都对他的评价颇高。
满清的第四对“叔嫂搭档”,是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
光绪死后,按照慈禧的遗命,宣统帝溥仪即位。溥仪是前面提到的醇亲王奕譞的孙子,是光绪皇帝的侄子。
溥仪即位后,光绪的皇后——隆裕太后,与溥仪的生父——第二代醇亲王载沣,共掌大权。
这对搭档,是最悲催的一对。因为清朝运行到此时,已经苟延残喘,接近命终之时了。大势汤汤,任谁都无法阻挡,更何况,隆裕太后和载沣都不是能力出众的人。
勉力维持了两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载沣被迫辞去了“摄政王”一职,赋闲在家,让这对“叔嫂搭档”事实上已经结束了。一年之后,隆裕太后被迫发布了《宣统帝退位诏书》,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满清至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