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1分钟了解古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的由来

翻开中国的历史,你会发现多为记载的是帝王将相丰功伟业和才子佳人的爱恨情仇。理解起来不难,因为这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有的亲就问小编,诸如汉武帝、唐太宗、宋徽宗、清圣祖这些称谓,来历是什么?贞观、万历、康熙等又是指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涉及到中国古代帝王非常重要的庙号、谥号和年号等内容。今天是五一假期第一天,就让我们放松心情,听小编聊聊皇帝的庙号、谥号和年号的来历和规定。

一、庙号

古代皇帝驾崩之后,为了后世祭祀和敬拜方便,就将列祖列宗用一个称号追尊。因为要在家庙或太庙里祭拜,每位皇帝在庙里都有个神位,所以称为庙号。庙号自殷商起开始出现,起初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只有创立基业的皇帝、有突出贡献的皇帝、值得世代祭祀的皇帝才有资格以“始祖”、“高宗”等庙号称呼。到了秦汉时期,庙号被严格规范,尤其是两汉,非大功大德之君不能冠以庙号。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没有约束开始泛滥,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甚至不止一个。

庙号的启用是想怎么起就怎么起吗?不然,庙号的使用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庙号不能乱起和乱认,否则便犯了欺君之罪。其规律常用“祖“字或”宗“字。一般来讲,开国皇帝称“太祖”或“高祖”,后面的皇帝就称“太宗”、“高宗”等。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等。但清朝例外,后金政权的建立者努尔哈赤称“清太祖”、承袭皇位的皇太极称“清太宗”,这都没什么问题。接下来的顺治和康熙庙号分别为“清世祖“和”清圣祖“。皇太极脾气暴,又重情,虽然创立清朝和对明朝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但临死前也未定鼎北京,所以称为“太宗”并不是“x祖”。顺治运气很好,在多尔衮的协助下,进入北京紫禁城登上金銮,其功勋被清朝世代传颂,故称为“清世祖”。康熙帝一生功绩卓越,将清朝统治发扬光大,开创“康乾盛世”,“千古一帝”,所以庙号称为“清圣祖”很契合。

二、谥号

谥号是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按照生前事迹功过被追封的称号。所以谥号并不是帝王专属,王侯将相、甚至妃子死后都有谥号。谥号制度起源于西周中期,通常使用一两个具有褒贬含义的字组成,取盖棺定论综合评价之意。期初谥号只有善谥、平谥,直至周厉王暴政才有了恶谥“厉”,隋炀帝之“炀”的含义是去礼远众,也为恶谥。综上可以知道谥号制度有两大特点:1.只有死后的人才有谥号,而且一定要符合死者的生平事迹;2.谥号不是自己起的,而是后人对其的评定。本朝皇帝的谥号是下一任皇帝所起,末代皇帝的谥号是下个朝代的皇帝所追封。

原来谥号只有一两个字,到武则天时期,开始了美誉之词叠加疯狂崇拜,谥号变得越来越长。如武则天的谥号: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明朝时皇帝谥号字数为十六个字,清朝皇帝谥号到了顶峰二十二个字,这样长的谥号只能用在特定场合。

三、年号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称号,不仅中国有,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均有年号,日本因为保留天皇,至今仍在使用年号平成。

年号通常是新皇帝登基后改换的,目的是与前朝皇帝加以区分,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奉正朔”。中国第一个年号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元狩”,一直延续到清代宣统。汉武帝之前有年数,用君王执政时间来纪年。例如鲁桓公三年等。

但一个皇帝不止一个年号。例如汉武帝就有八个年号,改换年号称“改元”。清朝是个特殊的朝代,人们往往用年号来称当朝皇帝,例如顺治、康熙、道光等。这又是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明清皇帝在位多用一个年号,为了称呼起来方便,万历、崇祯、乾隆、光绪便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帝王称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