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同以素食为主,为什么和尚红光满面,道士却脸色铁青?

有一个现象,不知道列位看官是否注意过。影视剧中的和尚一个个红光满面,五大三粗;而道士一个个脸色特别难看,瘦骨嶙峋。印象当中,道士注重养生,道教的经典好多都养生,道士脸色铁青,为什么反而这样呢?是不是搞辟谷一类的,把身体消耗的太多?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关于出家人吃喝的问题。

严格来讲,无论和尚还是道士,都是各有胖瘦。但在现实社会中,仔细观察,确实和尚胖的多,道士瘦的多。首先从吃食上分析。小编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如今的少林寺中的和尚还是以素食为主。民众印象中和尚有过午不食的规矩,午后的饭是“药”,称为“药食”,但这只是一部分和尚的习惯。少林寺中的武僧每天练习武艺,体力消耗是很大的。遇到重大的法事,念经说法等也很辛苦,参禅更是消耗体力的修行,每天要吃四到五顿饭。

古代的和尚吃的都是大锅饭、大锅菜,稀饭、馒头等等。那吃不吃炒菜呢?中国古代实际上没有炒菜,直到宋代才有。在宋以前基本的烹饪方法和现在的欧洲差不多,以蒸煮为主,非常健康。当时在调味的时候非常简单,特别是肉类是没有入味的。当时主要调味品是羹,跟我们现在的汤有点接近,但很黏稠,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勾芡。所以推论可知宋代以前的和尚和别的人一样,没什么“炒菜”吃。另外,中国佛教不但忌讳荤腥,也忌讳油腻、重口,因此宋以后的和尚也很少吃炒菜,大多都是煮和蒸。那个时候即使吃炒菜,也没有现代这么多玉米油、花生油、调和油、橄榄油等等下锅。《舌尖上的中国》里介绍的古法压榨的菜籽油就是当时和尚与大多数穷人吃的油,但当时压榨技术落后,植物油的苦味很重,除了菜籽油,有的地方和尚还会吃胡麻油、棉籽油。

现代的和尚条件好些了,除了一贯的馒头、素食外,时令蔬菜、豆制品成为餐桌的常备食物,早晨还有牛奶,保证一天的营养元素摄取。吃饭对于和尚来讲是一种修行,一种磨炼。小编以为素食能长寿的说法,其实是一家之说。中国有那么多的长寿老人,饮食千差万别,所以吃的健康即可。寺庙里最反对的是浪费,因为每粒粮食都是百姓的供养。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说过,“有一种和尚,属于偷着吃。”喝酒吃荤不一而足。“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济公活佛,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都是其中代表。

王重阳创立“全真教”以后,讲究性命全修,才有了吃素的概念。现代道教分为“全真”、“正一”两派。其中正一教依然保持着汉代道教初创立时的风格,即荤素不戒,可以娶妻;全真教则吃素、包括不吃辛辣刺激食物,道士必须出家,留发等。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道士注重养生,这也是不会让自己身形过宽的一个原因,所吃中药类养生大家都应该知道,中药类的吃多了身体会变瘦。道教提倡服食求神仙,服食就是吃五石散。(是一种中药散剂。主要成分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此外还有一些辅料。这种散剂据说是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发明这个药方,是给伤寒病人吃的,因为这个散剂性子燥热。)和一些矿物。(《季羡林口述史》中记载)

还有一种说法是胖和尚和瘦道士的体型和他们的修炼方法相关,和尚以“硬功”修炼为主,而道士以“内功”修炼为重。少林拳以刚猛威武著称,重外在,和尚的肌肉块都很发达,所谓“外炼筋骨皮”。太极拳则以舒展柔和为特色,不重形体外表,重内在,所谓“内炼一口气”。另外,少林轻功需要从小习练,在脚上绑沙袋,挑水挑柴等重物练脚力。地上挖坑,由浅至深地往上跳,沙袋的重量逐渐加大,几年之后,将沙袋卸去,就身轻如燕了。而武当派的轻功修炼主要靠气息调节,“吃气、导引、意注”三者结合,没有太多的身体锻炼运动。

小编考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对于寺庙里参禅打坐时间更长的和尚,云游的道士更普遍些,风餐露宿更是常有的事。这样常在外边跑都是瘦的,我们平日中常见的也是这些人,由此可见经常走动对减肥确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