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前总理拉宾遇刺之谜:为和平而死
文丨巫解
拉宾遇刺之谜(下):为和平而死
拉宾的遇刺,源于一项协议——《奥斯陆协议》,这是巴以双方于1993年9月在美国白宫签署的一项旨在实现巴以永久和平的框架性协议。其核心内容是:以色列首先撤出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城市杰里科,并开始为期5年的自治过渡;建立经选举产生的巴勒斯坦自治机构;过渡期内,以色列将先行撤出约旦河西岸6座城市和450个村镇,继而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大部分领土交给巴勒斯坦自治当局管理;过渡期开始3年内启动巴勒斯坦永久地位的谈判;最终地位谈判包括双方必须解决的耶路撒冷、被占领土犹太人定居点、难民安置、水资源分配等主要问题;巴勒斯坦过渡期应在1999年5月结束。
根据协议,以色列政府首次正式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巴解组织同时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
这是一个美好的蓝图,在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身边,拉宾与阿拉法特握手的情景也定格为历史的瞬间。但是,巴以双方长期的芥蒂和敌视,使得《奥斯陆协议》一出台就遭到以色列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宾由此被强硬派指责“出卖了犹太人的利益”。他们并没有动摇拉宾通过谈判“以土地换和平”的决心,随后的两年里,双方又签署了加沙-杰里科协议和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过渡协议,使中东和平进程稳步向前迈进。
遗憾的是,仅仅一年之后,刚刚出现曙光的和平进程便被巴以双方的极端势力打破了。从1994年起,巴方极端组织的“人体炸弹”开始不断地袭击以色列的平民,而以色列极右势力则在全国掀起了抗议浪潮,拉宾被攻击为“卖国贼”和“刽子手”,是在“以土地换炸弹”。
自从拉宾与阿拉法特实现历史性的握手起,巴以双方的极端分子就已多次向拉宾发出死亡恐吓,但军人出身的拉宾毫不畏惧,他强调和平努力的成功,将挫败这些极端分子的阴谋。但很不幸,当时针走到1995年11月4日的时候,拉宾倒在了极端分子的枪口之下。
拉宾遇刺身亡的噩耗强烈地震惊了整个以色列,也震惊了世界。连一些反对派人士也认为,拉宾的遇害是以色列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从此,巴以和平进程再次彻底陷入困境,曾经的猛烈的仇视死灰复燃,一切的努力付诸东流。
拉宾戎马半生,曾在血与火中为以色列的赢得尊严。但当他到了晚年之后,开始深切地认识到,以色列无法在周围阿拉伯国家仇视的目光中生存。尽管在少数极端分子的眼中,拉宾是所谓的叛徒,但事实上,拉宾做得这一切,都不过是想为以色列人赢得更好的生存空间,让他们世世代代安全、快乐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是什么造就了战争与和平的“双面”拉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他的一生。
拉宾于1922年3月1日生于耶路撒冷,从小在一个左翼犹太复国主义贵族家庭里长大。他的父亲是乌克兰犹太人,十月革命后迁居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军保卫圣城耶路撒冷,并在当地娶了一个漂亮的姑娘——她就是拉宾的母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继承了父亲英勇气质的拉宾在叙利亚投身到抗击法西斯的斗争中。由于骁勇善战,拉宾很快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战功赫赫的“拉宾将军”。1948年5 月第一次中东战争时期,他是著名的哈雷尔旅旅长,1964年晋升为三军参谋长。1950年,拉宾担任以色列总参谋部作战部长;1956年晋升为少将。 这期间,他动用军队成功地将冰天雪地中的10余万新移民妥善安置,从而深得民心。1964年1月,42岁的拉宾担任以色列总参谋长,成为以色列军队的最高长官。 1967年第三次中车战争爆发时,他是以军的主要组织者和指挥者,在拉宾的精心策划下,以军先发制人,6天之内攻占了6.5万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成为以色列的一代英雄。
1968年退役后,拉宾步入仕途,开始为阿以和解奔忙。拉宾知道,军人的职责是赢得战争,而政治家的职责是为他的人民赢得和平。因此,他不同意对阿拉伯人采取“寸土不让”的政策,而是主张“以土地换和平”。
在一次演讲中,他动情地说:“我是个军人,还曾是国防部长。相信我,几万名示威者的喊叫,远不如一个战死儿子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我是一个经历过浴血战斗的人,所以我要寻找和平的出路……”
从此,拉宾义无反顾,为和平奔走呼号,直到遇刺的前一秒……
拉宾遇刺后,巴以局势迅速陷入低谷。巴、以、美三方2000年在戴维营会谈未果,美国、欧盟、俄罗斯和联合国四方2003年提出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进展缓慢。自2000年9月巴以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以来,双方伤亡人数与日俱增,巴以和平进程不断陷入僵局。进入2004年,巴以局势出现缓和迹象,但仍不时有暴力冲突发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国的这句古诗,就是对拉宾后半生最好的诠释。
关于拉宾的遇刺,有一个细节令人唏嘘不已,那就是麻痹大意带来的巨大惩罚。
据有关资料记载,就在拉宾总理与汹涌的人群握手时,曾有一名清醒的记者拼命挤到一旁的总理夫人面前提醒她:“假如一个疯子此时向拉宾总理开枪怎么办?”,可拉宾夫人不但没有理睬这个记者的担忧,还用责备的语气质问那他:“我们现在是在自己的国家……我真不明白,你们记者怎么会有这么多怪问题。”可就在她的话音刚落之时,杀手已将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她的丈夫。
其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拉宾在有10多万人参加的大会上讲演,本应该高度注重安全保卫问题。但相关部门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拉宾本人和他的夫人也都没有足够重视。
这不能不令人唏嘘和惋惜。人们不禁在想:假如那天晚上,对于总理的保卫工作能够做到细致、到位,那么……假如拉宾总理能够逃过一劫,继续为中东和平奔走,那么……
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历史像个铁面无私的法官一样,从来都不承认假设——从来都不承认。
- 上一篇:这个人曾有两次当皇帝的机会,可惜都错过了
- 下一篇:清朝是这样去娶媳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