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古代的“名分”有多重要?看看明朝嘉靖皇帝的“遭遇”就知道了

大家知道,《资治通鉴》的开篇,写的就是“三家分晋”的事情。何为“三家分晋”呢?就是晋国的高官魏、赵、韩三家,把晋国给瓜分了,分别建立了魏国、赵国和韩国。然后呢,周朝天子不仅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还承认了他们的诸侯地位。

司马光为何要把这件事放在《资治通鉴》的开篇呢?按他自己的说法:“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对于天子来说,“名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周天子因为乱了名分,所以才引发了后来的战国纷争。

“名分”到底有多重要呢?发生在明朝嘉靖皇帝身上的事情,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嘉靖皇帝,本来是个工作勤奋的好皇帝,能力也比较出众。但就因为发生了一件关于“名分”的事情,让他与大臣们成了仇敌,直接导致了他的消极怠工——整整二十七年不上朝。

这件事情到底是何事呢?咱们要从嘉靖的即位开始说起。

话说1521年,明朝的正德皇帝驾崩了。正德皇帝是明朝著名的个性皇帝。他有两大爱好,一是好色,二是尚武。因为好色,专门建立了豹房,收罗了一大堆女人,供他享用;因为尚武,动辄就亲自担任大将军,御驾亲征,而且还能打胜仗。

但正德皇帝比较短寿,死时只有30岁,而且因为过于淫乱,被掏空了身体,没有留下子嗣。国不可一日无君啊,既然没有儿子继位,那就只能选兄弟了。很遗憾,他也没有兄弟。

他之所以没有兄弟,是因为他的爸爸明孝宗也是一个著名的个性皇帝。明孝宗的个性表现在,他信奉“一夫一妻制”,终生只有一个女人,也就是他的张皇后。张皇后为他生了俩儿子,长子就是后来的正德皇帝,而次子,很小就夭折了。于是,正德皇帝就成了独苗。

既然血缘最近的继承人找不到,那就只好扩大范围,从正德皇帝的堂兄弟中选择了。选来选去,最终选中了14岁的朱厚熜。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嘉靖继位后,为了处理好名分的问题,大臣们就要求嘉靖先过继给明孝宗当儿子,然后再继承皇位。看起来,这样是顺理成章的。

可是,嘉靖不同意。因为,如果他过继给了明孝宗当儿子,按照名分,那么他的亲爹兴献王就成了他的叔叔,而且还是他的臣子。这让与父母感情很深的嘉靖难以接受。

于是,针对这个问题,嘉靖与大臣们之间就开始了长时间的扯皮。

大臣们的依据是,要想当皇帝,先得当儿子,这是祖宗礼法;嘉靖的依据是,让自己的父亲称臣,是不孝,这是更大的礼法。

各有依据,各自坚持,互不相让,于是嘉靖与大臣们的关系变得极差。当然,后来嘉靖凭借自己的权力和手腕,取得了胜利——他把自己的亲爹更名为“兴献帝”,搬到了太庙接受祭祀;把自己的大伯明孝宗则称为“皇伯考”——也就是说,他继承了大伯明孝宗的皇位,但没有过继给明孝宗当儿子,也就是“继统不继嗣”。

这件事最大的后遗症,就是让嘉靖对迂腐的大臣们充满了鄙视和恨意,从而导致他开始了不合作的态度,坚持二十七年不上朝。

嘉靖的怠政,直接影响了他的后世子孙们,尤其是他的孙子万历皇帝,更是照着葫芦画瓢,三十年不上朝。而正是万历的怠政,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所以大家都说,“明朝之亡,实亡于万历。”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么,起了带头作用的嘉靖皇帝,是不是对于明朝的灭亡也脱不了干系?而这一切的源头,竟是因为一个“名分”之争。可见,古代的“名分”确实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