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儿子登上皇位的两个皇帝
在历朝历代,太子之位都是皇子们的“必争之地”。争着了,就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争不着,只能伏在地上做臣子。
一个皇子能不能当上太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皇子的个人能力,嫡庶长幼,大臣的支持,等等。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要看是否能够得到父皇的喜爱。
如果自己实在无法讨得父皇欢心,是不是就一定当不上太子呢?那也未必。因为还有个迂回路线,那就是生一个好儿子,让他替自己讨得皇帝的欢心。如果皇爷爷喜欢这个皇孙,那么,为了将来让这个皇孙接班,就只能立这个皇孙的爸爸为太子了。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早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朱高炽就被立为了世子。但等朱棣当了皇帝后,却迟迟不愿立朱高炽为太子。为何?因为朱棣十分不喜欢朱高炽。
朱棣不喜欢朱高炽,是有原因的。首先,朱高炽是个著名的大胖子,胖到什么程度呢?连走路都成问题,需要两个人架着才行。这让喜好勇武的朱棣十分不爽。其次,朱高炽性格仁厚,不够彪悍。在强人朱棣的眼里,朱高炽的这种仁厚,大概就是懦弱吧。于是更加不爽。
虽然明朝有“立长不立贤”的规矩,可朱棣是谁啊?他连侄子的皇位都敢夺,还会在乎什么规矩吗?所以,如果他不想立朱高炽为太子,谁都拿他没办法。
可最终,朱棣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为什么呢?因为朱高炽生了一个好儿子,深得朱棣的喜爱。朱高炽的这个儿子,名叫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
朱瞻基是个文武全才,充分综合了其父和其祖父的优点。他既有父亲朱高炽的仁厚儒雅,又有祖父朱棣的勇武果断,简直生来就是个当皇帝的好胚子。朱棣为了培养他,不但给他指定最好的老师,教以文化知识;还经常带着他外出打仗,熏陶其勇武之气。最后,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朱棣直接把朱瞻基立为了皇太孙——相当于隔代指定了皇位继承人。
所以,如果没有朱瞻基这个好儿子,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可能就悬了。
无独有偶,到了清朝时,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大家知道,康熙皇帝在选择皇储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多挫折。他早期选定的太子,被他两立两废,终归难以修成正果。太子之位的空缺,直接导致了九子夺嫡的乱象,兄弟相残,父子相疑,一片冷酷。
最终,康熙在遗诏中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是老四胤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雍正皇帝。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所以一直流传着雍正矫诏篡位的故事。其实,这完全是造谣。
和明仁宗朱高炽类似,雍正得以继位,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生了个好儿子。
康熙有30多个儿子,近百个孙子,但他唯独对雍正的儿子弘历异常喜爱。在他的晚年,他甚至把弘历接进宫里,让他陪伴在自己左右,既对孙儿加以培养,也是让自己得享天伦之乐。在这近百个孙子中,唯有弘历得此待遇。
康熙曾经亲自面试弘历的生母,看完后说道:“果是有福之人,有福之人。”康熙还曾经让算命先生批算弘历的生辰八字,结果是贵不可言,甚至比康熙更有福气。
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来,康熙是想让弘历当皇帝的。如此一来,他把皇位传给弘历的父亲胤禛就顺理成章了。
弘历是谁呢?就是我们常说的乾隆皇帝。事实证明,乾隆确实是贵不可言,比康熙更有福气,因为他不仅长寿,而且身处满清的鼎盛时期,可算是清朝的皇帝中最舒服、最享受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