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聊城历史:高唐鼓楼原来这个样!谁建的?是否应该重修?

高唐有条鼓楼路,贯穿城市东西,是交通主干道,尽人皆知,但鼓楼路上却没有鼓楼的踪影。高唐的鼓楼到底在哪里,什么样子?何时何人所建?何时为何拆除?

下面就是高唐鼓楼的样子:

据文献记载,高唐鼓楼原名钟鼓楼,是旧高唐城的中心,也是地势最高点。位置应该是在现在的北湖路西侧与鼓楼路交汇处,也就是泉林大酒店南侧。

钟鼓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由楼基和两层主楼组成,总高15米,高大雄伟,有“高阁凌云”之称,是旧高唐八景之一,是当时高唐的地标性建筑。楼基由青砖砌成,占地120平米。楼基之上为主楼,全部为木结构,卯榫衔接,环环相扣。主楼的下层为大厅,8根立柱环楼支撑飞檐。主楼上层,约4米高,为悬钟之处。楼下为拱形通道,宽4米,高5米,供行人车辆通过。古迷信传说,钟鼓楼下为高唐地脉所在。据传其下与城西二十里之龙井相通。清道光十三年任高唐知州徐宗干《魁光阁诗》说:“千年地脉通龙井,一带人烟绕爵堤。”

据县志记载,钟鼓楼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由知州赵玉建设,距今已经500多年了。至清代,楼基剥蚀殆尽,旧钟破损,1691年(康熙三十年)知州谈熔重修,于重九之日(重阳节)铸新铁钟悬于楼上,并名钟鼓楼为魁光阁。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知州徐宗干重新修葺,增置鼍鼓、大云磬等物,上层塑魁星像,东廊置名人题诗石碑。从照片看,鼓楼结构上基本保留了明初的建筑风格。

高唐鼓楼有什么作用呢?是用来报时的。古代没有钟表,官府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然后击钟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有个词叫“暮鼓晨钟”,意思就是朝来撞钟,夜来击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撞钟,城门开启,万户活动。古代老百姓都习以为常。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地震,波及高唐,钟鼓楼受损倾斜。为防险,经县政府批准,于8月将其拆除,其物料作为高唐县电影院的建筑材料。

巍峨耸立500年的钟鼓楼就此成为一缕云烟,只能在文献中窥其一二。

笔者认为,一个城市必须有一些古建筑才能更好体现其文化底蕴,例如聊城的光岳楼,清平的迎旭门,莫不如是。高唐钟鼓楼体量不是很大,拆除时间不是很长,连大觉寺我们都可以重建,何况一个鼓楼。如果能够重修鼓楼,与文庙、李苦禅艺术馆遥相呼应,在某些时刻回味一下晨钟暮鼓的余韵,一定能大大增加高唐的文化气息和城市品味。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否应该重建鼓楼,请大家尽情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