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史话(1)阴世苍茫起风云 发丘摸金鬼吹灯
早在战国《吕氏春秋》中有这样的话:“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无不亡之国者,是无不抇之墓也。”这里的“抇”,就是发掘的意思。也就是说,天底下没有哪个王公大墓能够免遭盗掘的。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存在,延续千年不变。如果说盗墓可以作为一种职业的话,那恐怕是历史最为悠久的行当之一了。
中国人素来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说法。尤其是自古以来那些王公贵族,在尚且年轻之时就开始修建陵墓,堆积财富,以便自己身后享用。如此“厚葬”的习俗,自然也就刺激了盗墓者的贪婪之心。
今人认为中国浓厚的宗法制的文化决定了我们民族的厚葬传统,“他对他的先祖,对祖先,他要讲究孝,要讲究尊重,要讲究让他们过得更好,在地下世界更好,所以他要厚葬。他为了一个是显示他的遵守这个宗法的秩序,一个是他为了显示他自己的财富。”
同时在近代科学发展起来以前,人们普遍相信灵魂的存在,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认为人死后有知,与生者无异,所以丧葬活动自然是表现人们的在世生活。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厚葬成为一种丧葬礼制的具体表现,并且在中国丧葬民俗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历朝历代中,汉代是中国社会厚葬最为盛行的时期。
汉代国力的强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厚葬成为有汉一代的整体风气。正如《潜夫论·浮侈篇》所云:“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金镂、玉匣、檽梓、梗、楠。多埋珍宝、偶人、车马,起造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务崇华侈。”当时之人即多有感叹:“国赀糜于三泉,人力单于郦墓,玩好穷于粪土,伎巧费于窀穸。”这些都是汉代厚葬之风的一种证明。
两汉厚葬之风愈演愈烈,“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就是灵魂不灭观念的盛行。秦汉时期人们对祖先崇拜和鬼魂崇拜的观念根深蒂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还会继续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能永享生前快乐。而且这一时期阴阳五行学、谶纬迷信、神仙方术等都很盛行,汉末又在神仙方术的基础之上形成了道教,这些都成为当时厚葬风气盛行的土壤和基础。
其次是与统治者提倡伦理道德观念有关。当时提倡“以孝治天下”,在统治者的极力倡导下,儒家的孝道观念深入人心,对当时的丧葬习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人们认为厚葬即是履行孝道,如果将先人从俭葬之,则是不孝的行为。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孝道不仅是判断一个人品行的道德标准,甚至是决定仕途的政治标准。因此,厚葬自然成为恭行孝道的最佳方式,许多人为获取“孝子”的美名,尽管父母生时不能尽心奉养,死后也要厚葬以彰显自己的孝行。
再次,厚葬本身就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消费水平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在西汉初年,残破的社会经济还没得到恢复,是不可能盛行厚葬的。西汉中期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为这种奢侈性的消费提供了物质基础。
发丘印,摸金符,搬山卸岭寻龙诀;
人点烛,鬼吹灯,堪舆倒斗觅星峰;
水银斑,养明器,龙楼宝殿去无数;
窨沉棺,青铜椁,八字不硬莫近前;
竖葬坑,匣子坟,搬山卸岭绕着走;
赤衣凶,笑面尸,鬼笑莫如听鬼哭。
其中的发丘印、摸金符、搬山、卸岭便指的的四大盗墓门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和卸岭力士。虽然盗墓门派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但是这些门派依旧算得上源远流长。这些门派的弟子甚至可以完全不存在师徒性质的人身关系,他们各行其道、各自为政,甚至素未谋面,但是由于对共同盗墓“理念”的认可,他们就被化为同一门派。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盗墓高峰。第一次是在西汉,当时官方允许民间私人铸钱,而春秋战国和秦代的墓葬中陪葬品最多的也是铜器和兵器,这成为铸币者盗墓的直接动力。第二次是在清代,是历史和文物研究者为了考据历史的研究性盗墓,这一次盗墓高峰对古墓的破坏性不大,也的确给后来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后来时间持续最长的盗墓高峰出现在现代,文物走私的暴利成为更纯粹的诱因。
喜欢就点击下方“关注”本号,反正多一个关注又不会怀孕
易讲历史,一个专业讲历史的自媒体。我们用历史依据说话,踏踏实实做历史原创
更多精彩历史文章请关注:易讲历史(yiqulisi)
转载须征得作者同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