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刘备麾下猛将,却被诸葛亮处心积虑害死,他不是魏延
诸葛亮作为千百年来封建文人意淫的典范,成为了万世之下的完美人物,无论是人品道德还是能力智慧,似乎都无可指摘。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始终对一个人不放心,最后在诸葛亮临死前,终于设计害死了这个人,这个人想必大家都猜到了,是魏延。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并未设计杀魏延,也谈不上不放心。
倒是另一个人,作为刘备麾下猛将,战功赫赫,却被诸葛亮处心积虑的害死了。这个人恐怕也是有历史记载的,唯一一个让“完美人格”的诸葛亮主动害死的自家人物。
这个人就是刘备的“义子”,刘封。
话说建安五年,刘备中原战败后,逃到荆州,一直没有子嗣,便将寇家儿子收为“义子”,取名封,即本文主角刘封。
史书称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入蜀作战他勇冠三军,汉中战役刘备则派他挑战曹操大军,气的曹操全身发抖又无可奈可。
后来刘备又派他与孟达占领上庸,紧接着襄樊战役爆发,关羽派人到上庸求救兵,刘封孟达按兵不动,间接导致关羽兵败身死。
孟达惧罪,投降曹魏,并写信劝刘封也跟着自己投降,但刘封拒绝了,而是回成都听候发落。
结果,诸葛亮劝刘备杀刘封,于是刘封被赐自杀。
其实要说起来,刘备收刘封为义子,最初并非是看重他的武勇,因为当时刘封年纪不大。按照《三国志@刘封传》记载,刘封跟随张飞、诸葛亮等人入蜀的时候才二十岁多一点,那一年是建安十九年,以此逆推,刘备收刘封为子时,刘封还是个不到十岁的小孩。
刘备收刘封为子,目的只有一个,“以未有继嗣。”也就是说,老刘是怕万一哪天挂了,没有继承人,这才收了个义子。
所以,在刘备有亲生儿子之前,肯定一直将刘封视如己出,俩人的感情即便不是血亲的那种“打断骨头连着筋”,也绝对是亲密无间。
但是,这一切伴随着刘禅的诞生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不管怎么说,刘备肯定还是偏爱自己的亲生儿子,刘封作为曾经的继承人,地位就比较尴尬了。
孟达后来给刘封的劝降信中就写道:“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
这里面所谓的“寒心”既有鸣不平的意思,同时也对刘封有几分担忧。正如孟达劝降信后面所说:“私怨人情,不能不见,恐左右必有以间於汉中王矣。”
汉中王就是刘备,“恐左右必有以间”,意思是:就怕刘备身边的人进谗言,离间你们的关系。
结果,还真如孟达所料,真有人对刘备说了刘封的坏话,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劝刘备杀刘封的原话是:
诸葛亮虑(刘)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刚猛就是刚强勇猛的意思,易世就是刘备死后改换主公的时候,孟子度就是孟达。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说:诸葛亮担心刘封刚强勇猛,刘备死后没人能制服他,因此劝刘备杀掉他。于是赐刘封自尽。刘封临死前叹息说:“后悔没听孟达的话。”刘备见刘封死,为他落泪。
刘备为刘封落泪,应该不是惺惺作态,前文已述,刘备收刘封为子,是当作亲儿子看待的,而且是看着他长大的,这份父子之情绝非第三者能完全体会。
刘备虽然责备刘封不救关羽,又逼走孟达,但却并未说明要杀他。
真正让刘备下决心杀刘封的是诸葛亮,而诸葛亮之所以杀刘封,理由是“易世之后终难制御。”
我们看诸葛亮这个话其实有两层考虑:第一,表面上的考虑,是为刘备的亲儿子刘禅考虑;第二,私下的考虑,刘备死后若由这么一个“刚猛”的人做主公,只怕不好伺候吧?刘禅才十几岁,性格文弱,怎么都好摆弄,若换做刘封做主公呢?
设身处地的想,诸葛亮劝刘备杀刘封,既有为公家的考虑,也有为自己利益的考量。
我们再看,诸葛亮作为荆州派的代表人物,一生都在与巴蜀派明争暗斗。以法正、孟达、李严(三人都是南阳和关中得“东州人”)为首的巴蜀派,在法正病死,孟达投降以后,已经势单力孤,而刘封与孟达关系颇好,想必其人与李严等人关系也不会太差,诸葛亮若不杀刘封,一旦刘备死(刘封死那一年刘备已经快六十岁),内有刘封外有李严,诸葛亮还能成为后来那个蜀汉独一无二的“擎天柱”吗?
诚然,诸葛亮用人重德操,他本人也信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但是,诸葛亮毕竟是政治家,既然是政治家,就不会如“神”一样纯洁,他必须要考量现实的利益,否则他就只能做隐士,而做不了政治家。
(本文为“老不看三国”头条原创首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疑问和出版合作意向,请联系qq:205950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