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在清朝,国考泄题的下场是很惨的

在历史书中,清朝一直是一个饱受诟病的王朝。这个王朝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帝王昏庸无道,政府腐败无能。这个王朝扼杀进步思想,文字狱盛行;这个王朝偏安一隅,掀起了中国近代史屈辱的篇章。但是无论怎么说,这个朝代在科举制中所行使的严刑峻法却着实让人感叹。

一、辛卯科场案

清康熙年间,江南乡试。这场案子的起因是,发榜后中举的人的构成,从概率论的角度讲,不太科学。中举的人里边,除了苏州的十三个,其他都是扬州盐商的儿子。这种感觉就好像公务员考试,笔试的前三名的爹(当然,娘也可以)不是地方首富就是部门领导。在这种完全没有证据,纯粹是通过概率论推理所引发的舆论,一时间在社会引发了乱七八糟的质疑。

有两个愤青(其实是逗逼)还写了一副对联来讽刺这件事,说“左丘明两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讽刺的是主考官左必蕃和副主考官赵晋。这当然都不是重点,舆论么,不合乎官方口径的,自然就定义为谣言了。重点是句容县王曰俞所荐的吴泌、山阳县知县所荐的程光奎是两个草包,大字都不识几个。如果说舆论是空穴来风,那么这种猪一样的队友就是给这种空穴来风的舆论充当了佐证。

(图)贡院是会试的考场,图为贡院内的号舍

到此,康熙收到风了。康熙这个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主,所谓明主不在于在他治下一定歌舞升平,而是在于出了问题他如何处理。康熙毫不犹豫,这种事也不好冤枉了谁,查呗!哎呦,这个不查不要紧,一查可是查出大篓子了。结果被查实,主考官左必蕃被流放,副主考官赵晋被咔嚓,作弊的那几个也被咔嚓。

二、俞鸿图舞弊案

清朝雍正年间,有个叫俞鸿图的人,这个人是康熙五十一年中的进士,仕途也是比较顺。到了雍正十年的时候,出任河南学政。学政这个官是正三品的,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主管教育、考试等工作。当然,权力是这世上最好的毒药。权力大了就自然容易腐败。

本来吧,天高皇帝远。但是不巧的是,有个叫王士俊的愣头青当了河东总督,总督是正二品的官。更不巧的是,这个人还兼任河南巡抚。他这就相当于集书记、省长、大军区司令于一身。意思就是说,河南这块,他说了算。然后他就不顾同僚之谊,参了学政大人一本。雍正下令彻查。整个案子审讯的过程是比较简单粗暴的,条子先问,这事是你干的吗?俞说不是。条子赞叹,学政大人是条汉子!又转头问他小老婆和家里的仆人。他小老婆马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后条子又来问俞,俞就招了。

(图)清朝科举考试的作弊小抄条

这个故事的全文是:“十一年,疏劾学政俞鸿图纳贿行私,命侍郎陈树萱按鞫,得实,鸿图坐斩。”正史记载,就这么一句。没过程,没细节。林涛在《正说清朝三百年》中有提到过这一段。讲的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是说俞鸿图死的比较惨,不是斩立决,而是腰斩。而且行有行规,腰斩这种事,你要给刽子手塞钱,他就让你死的快点。不塞钱,就让你死的慢点。这个俞鸿图同志死之前不知道自己是要被腰斩。所以就没塞钱,然后死得特别惨。惨到什么程度呢?拦腰斩断,然后沾着自己的血在地上连续写了七个惨字。而且还是繁体。俞鸿图的亲家叫邹士恒,俞鸿图挂掉后,他接了班。他向雍正帝报告了俞死时的惨状,雍正帝感觉这事太残忍,下令封刀,腰斩自此废除。

三、戊午科场案

清朝咸丰年间,有个叫罗鸿祀的考生,靠票子打通了关系。给票子就得了,他又同时给两个人说。一个叫柏葰,一个叫靳祥。并且天真的以为这是双保险。结果柏葰阅卷的时候,已经把这个货的卷子订为副榜,靳祥不服,又给弄到正榜。本来嘛,暗箱操作,一切都挺好。那么这件事是怎么被捅出来的呢?

真是最怕猪一样的队友,副榜本来是安全的。清朝的制度里,正榜的卷子是要接受复审的。这还有个专业时髦的名词,叫“磨勘”。更要命的是这个考生又是一个白痴,完全是仗着家里有钱,想买个官当当。复查的这个人一看这货的卷子,当时就懵逼了。八股文总共不到八百字,这个货的错别字就三百多个(当然心眼实的人要是非给我说是通假字,那我就无话可说了)。然后心中默默的浮现一句“大人,此事必有蹊跷”。但是蹊跷也没用啊,你一个小小的复查官,敢找柏葰的事?人家可是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堂堂副国级干部,作死么?驳回是肯定不敢的,但是不做点什么,又是自己的失职。

(图)清朝科举考试的作弊小抄本

(图)清朝科举考试的作弊,将内容抄满在内衣里

再说让这么一个写三百多个错字的草包就这么从自己手下滑过去,对不起自己这么多年辛辛苦苦读的圣贤书,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所以就把这事向御史孟传金告发。这个老孟也是个实诚人,觉得这事不小,就把这事报告给皇帝了。清朝的皇帝虽然可能思想保守,但是却都不是文盲。清朝对于皇帝的教育在中国历朝历代来说可以算是拔尖的。咸丰一看,我勒个去,这特么写的什么东西!这玩意儿也能中榜?但是由于这个柏葰是两朝元老,还在想这里边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就很谨慎的让这个叫罗鸿祀的重新考一次。结果这货本来就大字不识几个,真的写的乱七八糟。好了,这下踏实了。这案子一查,最后给定性了,叫“通关节”,按着现在叫走后门。

在我们今天司空见惯的一个简简单单的走后门的案子,罚点钱,判几个月就差不多了。很多其实都是撑死了给个警告处分,调离岗位,换个地方,这事就结束了。但在当时走后门的考生和实际操作的总共四个人,都被砍了。尤其是这个副国级的两朝元老。

甚至在后来,慈禧掌权的时候,有人上书说要给柏葰平反。慈禧说,平你妹!杀得对!于是乎从那以后,直到科举被废除,再也没有出现过严重的舞弊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