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皇帝大舅哥忠心为国,奈何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皇帝大舅哥忠心为国,奈何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想当年王谢风流豪门,朝中为官人数多,而且职位重要,勋贵大把。只不过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到了东晋孝武帝时代,不要说王谢,就连皇家都已经没落了。王恭出生时,王家早已不复当年。

王戎王衍等人不同的是,王恭虽然善于畅谈,但是因为他读的书少,没法和别人一样博学多才。常常说着说着,就重复了,好在王恭还是有点小聪明,还常有新意。

魏晋名士多如牛毛,王恭也想做名士。在他眼里,所谓的名士可不需要有特殊的才能,只要在没事的时候尽情喝酒,熟读《离骚》,就已经是天下少有的名士了。王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认为自己和屈原一样,有着天下无双的才能,他可不要做著作郎这样的小官,最起码他也应该是宰相级别的才能配得上他。

只是,王恭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他看中了宰相,“宰相”却没看中他。

初次出仕,他和别人一样,担任著作郎,这职位虽然清贵,但和宰相却是没法比,自然也没办法发挥他的滔天大才,于是,王恭称病辞官。后来,迫于家族压力,他再次为官担任秘书丞,本来都要升成中书郎了,却因为父亲王蕴去世要服丧不得不回家,真真是命苦。

不过,王恭凭着王家的出身,优势还是很大的。因为王家由来以久的忠君,对于晋孝武帝来说,简直就是左膀右臂。尤其是当王恭成了晋孝武帝的大舅子以后,王恭基本上已经成了皇帝的代言人。

晋孝武帝的上台,本身就是权利斗争的结果。他的位置并不安稳,王恭得想办法护住他,护住自己的妹妹。当朝还有另一股势力,那就是会稽王司马道子父子。这两派相斗,就看谁的法力高强了。

司马道子手下袁悦之常劝司马道子干脆踢开晋孝武帝,自己上位。王恭得知后打了他的小报告,于是,不久后,袁悦之不小心地犯了事,然后就被灭。司马道子虽不服气,却也无可奈何。

不久后,他召集朝臣大开酒宴,谢石醉酒后,哼起了民间小道。王恭立马跳出来严正指责,身为尚书令,怎么可以如此自降身份?于是,谢石被处罚。

司马道子深爱糜糜之音,常公开召集朝臣共同欣赏。其中淮陵内史虞珧的妻子裴氏表现得最棒,她不仅长得貌美,而且深谙媚术,她服食丹药,身穿黄衣,常来个“降节”的小把戏。司马道子迷得五魂三道的。可是,孝武帝不爱这样音乐,他爱端庄大气上档次的,于是,王恭及时出手,在某次公开场合大声询问:“未听闻宰相座上有失行妇人。”司马道子虽然喜欢这东西,但是他身为国之重臣,堂堂一王爷,竟然和市井小妇人有牵连,实在是汗颜。

但是,只能玩玩这种小智慧是没有用的,还得有真本事。作为节制王国宝的主要人员,王恭都督兖、青、冀、幽、并、徐及扬州之晋陵诸军事,镇守京口。

晋孝武帝去世后,晋安帝即位。王恭手握兵权,成为司马道子的第一忌恨对象。王恭也深知国势不久,他前往孝武帝陵墓,大发感叹:“栋梁虽新,可国却将亡。”只是司马道子也好,王恭也好,都无法挽救晋朝的颓变。司马道子把不少心腹送往王恭处,希望二人冰释前嫌,但是王恭的性格却注定了两个人无法好好相处,他依然保持严厉的风格,在回京期间质问司马道子,要他远离王国宝这样的奸佞小人。奈何王国宝同为王家人,却是太原一脉,与王恭虽有关系,却是久远地很,他不断地劝司马道子裁减王恭兵力,两方互不相让,开始了大战。

王恭联合殷仲堪强势发兵,司马道子息事宁人,杀王国宝向王恭请罪。

讨伐王国宝是结束了,只是王恭却出了事。原来他在联合发兵时曾经找过正居母丧的王廞,本来小王不会出兵,但是王恭以国家大任为由,强令他起兵响应,只是王恭没想到,战事那么快就结束了,于是,战争一结束,他就让小王再回去给老母服丧。这是哪跟哪?小王本来就是一头狼,只苦于没有借口出山,起兵时,他杀了不少自己的政敌,王恭竟然一声令下,让他罢手,这怎么可能?小王反过来还要打王恭。王恭识人不明,最终内乱久久,虽然小王逃跑,但却影响很大。

王恭自认对朝廷忠心耿耿,只是天下早不是当初的那个天下了。司马道子还有几分维护之心,到了司马元显手上,则未见得。

司马元显率军征讨王恭。本来,王恭应令部下团结一心,同甘共苦,做不到以德服人,最终也难逃被杀的命运。他对自己最重要的部下刘牢之等,驾驭的原则就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所以,司马元显的糖衣炮弹一发,刘牢之就率其他部将反水,一番挫折后,王恭被抓。

王恭临受刑时,吟诵佛经,理顺须发,说自己错在愚昧无知,过于相信他人,但是他忠于国家,后人必须了解他的为人。王恭为人刚直,每读“奉王命讨不庭”时黯然,他的确忠于国家。只是,他虽宽大,却始终认为自己出身高贵,与部下沟通极少,于是,两次兵变,都未能成功,不能不说有隔阂的原因。再说王恭并不懂用兵,瞧着最后他逃跑时,不惯骑马,腿上长疮,终至被捕,可叹虽有心救国,却能力不足。(百家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