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科举中进士人数和现在考进清华北大哪个概率高

古代读书就不容易,更不用说坚持考到殿试的了。我国古代的国家考试——科举,自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举行过后,即行废止,距今才不过短短 100年的时间,但很多人对科举考试制度都一知半解,以为考上了秀才,便可以考举人,考中了举人之后,就可以到京城考进士;其实这过程并不那么简单。

考生需通过县考、府考和院考之后,才能取得秀才资格。秀才考试,称为童试。童试通过之后,再参加府试;府试通过之后,才能参加院试。县试和府试分别由知县和知府主持,院试则必须由钦派的学政主持。童试每三年举行两次,大县录取三四十名,中县二三十名,小县十余名。以清朝为例,中进士的步骤大概是:

参加童试(童试分为县试、府试、乡试):首先参加每年二月举行的县试,连考五场,通过后参加每年四月举行的府试,连考三场,府试通过以后可以参加每三年举办两次的院试,院试也通过的话,恭喜你,你已经是生员了,也就是秀才,生员分为三等,廪生、增生、附生,接着参加生员内部考试科试,通过的话,就获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乡试:生员通过科试以后(原则上是廪生、增生加上附生的前三名才能参加,但是实际上只要通过科试的都可以参加)就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了,乡试如果也能通过,那就是天大的好消息了,你摆脱了终生不举的尴尬,成为了一名举人!注意,有过失而罢黜的官吏、街头艺人、妓院之人、父母丧事未满三年的不准参加考试。

乡试中试的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叫亚元,第三名至第五名称经魁,第六名叫亚魁,第七名以下,均称文魁。新科举人由各省布政司发给第二年赴京师参加会试的车马费及购置顶戴、衣帽及匾额的费用,秀才穿着的蓝绸青缘袍可以脱下,换穿青绸蓝缘袍的举人服,帽饰也由银雀改衔金雀。会试照例在乡试举行过后的第二年三月举行,由礼部主持,通称 “春闱” 。这是科举考试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录取率也最低,会试录取的称 “贡士” ,有了贡士资格,就能参加最后一关考试——殿试。会试录取人数按南、北、中三个区域比例来定,多的时候雍正八年录406名,少的一次乾隆五十四年录96名。会试中榜以后称贡士,但习惯上一般会试考过了,就叫进士了。不过我们还是得严谨一点,取得贡士身份之后,接下来就得参加由皇帝老爷亲自开考的殿试了。

殿试等第分一甲、二甲和三甲。所有参加会试合格的贡士均可列名,除一甲三名外,二甲和三甲的人数各科不一,大体二甲约一百余名,三甲约二百余名。一甲第一名称状元,赐进士及第。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均称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称赐进士出身,第一名叫传胪,三甲进士称同进士出身。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科举考试顺序是绝对不能带入现代教育体系的,童试绝不是幼儿园升小学,童试屡考不过的读书人大有人在,道光年间多次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记录。

中进士难度更大。古代科举,一人得中,乃是举整个宗族之力才能办到的事情。而现在读北大清华,靠一个家庭就可以支撑了。科举三年开科一次,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也就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北大一年招本科生大约3300人,清华也当差不多,合计6000人,大约只要20年的时候,就能培养出12万的清华北大毕业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