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刘备究竟做了什么,令曹操满嘴流血,刻骨铭心?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四月,曹操命大将曹仁史涣为前锋,率领曹军主力部队渡过黄河,进攻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内郡。

曹操的这次军事行动前期进展十分顺利,曹仁率领的曹军精锐部队迅速扫平了河内,将其控制。随后,曹操留下大将魏种镇守河内,自己回师敖仓。

这原本应该是一场值得高兴的胜利,但是,曹操事后却懊恼终生,以至于自己咬烂了自己的舌头,满口鲜血,以此来作为终身铭记。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曹操这次进攻河内的军事行动是一场有更大企图的秘密行动,曹操进攻河内的最终目的,是要以河内为跳板,进而占领袁绍的大本营邺城。

曹操与袁绍在此之前是政治同盟关系,虽然有所分歧,但并没有公开闹翻。建安四年二月,河内太守张杨被部下杀死,河内大乱,恰巧此时袁绍正在幽州与公孙瓒进行最后的决战,邺城空虚。于是,曹操计划,趁机挥师渡过黄河,速攻河内,再转向东,进攻邺城。

可是,令曹操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袁绍事先竟然知道了曹操的军事行动,并且在建安四年三月将公孙瓒击败,回师冀州。

曹操攻占河内以后,按照原计划是要向东奇袭邺城,可他看到袁绍突然回师,于是不得不放弃既定计划,退回黄河南岸。偷袭邺城的计划因此失败。

那么曹操原本机密的军事行动,袁绍怎么会得到消息呢?答案是:有人告密。

袁绍的谋士陈琳在后来的《为袁绍檄豫州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瓒,强寇桀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

这段话的意思是:之前袁绍大军北征公孙瓒,公孙瓒顽强抵抗,双方激战一年。这个时候,曹操忽然出兵,表面是奉旨出兵,其实是要搞偷袭。但是他这个行动被发现了,恰巧此时公孙瓒也被击败,袁绍及时回师,因此他的偷袭阴谋破产,没有实现。

这里所谓的“会其行人发露”,指的其实就是有人向袁绍告发了曹操偷袭的企图。

那么向袁绍告密,出卖曹操的人究竟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刘备

根据汉末名士王粲的《汉末英雄记》记载:“曹操与刘备密言,(刘)备泄之於袁绍,(袁)绍知(曹)操有图已之意。”

意思很明白:曹操暗中告诉了刘备自己要偷袭袁绍的事情,可结果刘备缺向袁绍告了密,使得袁绍知道了曹操有图害自己的阴谋。

众所周知,曹操与刘备是死敌,曹操怎么会把军事机密告诉刘备,刘备又是如何向袁绍告密的呢?

这个问题一点也不难回答,当时曹操与刘备并不是敌人,而是如胶似漆,打得火热的“铁哥们。“

建安三年,曹操破吕布,刘备暂时归降曹操,跟随曹操来到了许昌。

曹操对刘备十分厚待,史书称:“(曹操)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翻译过来就是:曹操向皇帝上表,封刘备为左将军,以隆重的礼遇厚待刘备,出门俩人坐一辆车,回到家中俩人坐一张席。

曹操就是在这段时间将偷袭邺城的计划告诉了刘备。

曹操如此厚待刘备自然是出于拉拢刘备的目的,他是希望以此笼络住这位豪杰,为自己所用。

但是,曹操失算了。

刘备乃人中之龙,又岂会长期屈居人下?

不久,刘备主动向曹操提出要率领军队截杀袁术。曹操的谋士郭嘉等人劝曹操说:“刘备不能放,一旦放走后患无穷。”曹操没有听。

结果,刘备果真一去不复返,在徐州袭杀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占领徐州联络袁绍,与曹操公开对抗。

而直至此时,曹操才明白刘备的真实心理,自然也就想到了几个月前进攻河内,偷袭邺城计划流产,正是刘备向袁绍告的密。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曹操如此精明,他会把这种军事机密告诉刘备吗?

是会的。当时的曹操与刘备处于蜜月期,俩人好的“穿一条裤子”,以曹操放荡不羁的性格(曹操曾在吃饭因为想起来开心事竟把头插到盘子里,虎豹骑攻破南皮他高兴的在马上跳舞,曹操此人无威重,一旦遇到开心的事情就容易情绪失控,这也是诗人的共性,《三国志》也称曹操“任侠放荡“),估计再加上酒精的作用,嘴就不把门了,他就把自己要偷袭邺城的计划“自豪”的告诉了刘备。

而刘备性格与曹操完全相反,此人“喜怒不形于色”,有威重,说话不多,有事都在心里暗自琢磨。

刘备不信任曹操,始终行韬晦之术,装作老实忠厚的样子,伺机逃走。

而曹操口无遮拦,不慎泄密,险些酿成大错。

曹操对此十分懊恼,史书记载:“(曹)操自咋其舌流血,以失言戒后世。”

意思是:自己咬破舌头,满嘴流血,以此来警示自己和后人,说话要谨慎。

曹操有如此举动,恐怕除了对自己失言的悔恨,还有对没能看透刘备的懊恼吧?

曹操和刘备这对著名的敌人,俩人既有交集更有冲突,其实,俩人根本不可能在一起。

因为他俩势同水火,完全不兼容。

笔者曾在《白话漫谈曹操、刘备、孙权的统治理念》一文中阐述过这个问题:

曹操简朴,刘备喜欢“狗马美衣服”:曹操生了三十多个子嗣,刘备搞“计划生育”只有四个孩子:曹操喜欢喝酒,刘备禁酒;曹操喜欢寡妇少妇,刘备对女人的欲望不大;曹操放荡不羁,性情中人,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曹操“唯才是举”,刘备以道德笼络人心;曹操博览群书,刘备不喜欢读书。

或许刘备自己总结的一段话最能说明俩人的矛盾:“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归根到底,性格的冲突造就了俩人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用到刘备和曹操身上蛮合适。

而正是这种深层次的矛盾冲突,才构成一副波澜壮阔、引人入胜、荡气回肠的三国历史画卷。